朱黎黎 銅陵市審計局
隨著國家對審計工作要求地提高,近年來,通過強化業務監督和指導,扎實開展投資審計工作,我國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計中取得了很大進步,切實為政府節約了大量財政資金,較大地提高了政府投資效益。但從新時期長遠發展來看,目前的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仍然存在審計不及時、審計內容不全面、審計人員素質不高等諸多問題,唯有積極改進這些現實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審計工作高效開展,讓每一個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都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真正造福于老百姓。
在以往政府審計工作中,一般是在被審計部門一段時期的工作完成后實施審計工作,相關人員緊密結合財務賬本與內部控制等內容,借助相關的分析來找出審計線索,針對被審計部門活動的真實性與合法性的評估上,以往的審計方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實時審計數據采集分析計算平臺,政府審計部門可從被審計部門數據終端來隨時隨地得到相關數據資料,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也能夠隨時隨地全面地監測與評估被審計部門。同時,當對接起被審計部門數據接口后,政府審計部門可以隨時采集被審計部門數據,且進一步獲取其他外部數據庫的審計線索,然后比較分析被審計部門與審計部門內部數據,再利用關聯規則學習、數據整合、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模式識別、情感分析、空間分析等大數據分析技術,這樣能夠明確被審計部門的潛在審計風險,以此來實現持續性審計。
通常我國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計都在項目啟動或竣工后開展,這種傳統的審計工作思路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滯后性。一旦項目動工,原本需要在動工前狠抓的工作細節就存在未落實的風險,而審計人員的事前監督就事倍功半,無法對項目建設提要求和建議,對某些重大項目的紕漏甚至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對此,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審計部門與項目主體單位溝通滯后。審計部門沒有與項目主體單位達成有效溝通,及時把控項目整體建設進度,造成審計工作跟項目建設工作脫節;二是傳統審計工作創新不足。習慣性按照傳統的審計工作思路開展工作,把注意力都放在項目竣工之后,對于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設計缺陷、招投標不規范、不合理的重大變更等事項無法及時整改和糾正,審計人員即使有創新策略,也根本沒有機會應用。
政府投資審計法律法規是項目審計的政策基礎,目前我國審計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難以為審計人員明確方向,尤其工程方面審計的法律法規更少,導致執行無法可依。如某工程審計人員發現招投標環節存在問題,在引用法規條文時僅能參考建設部相關招投標處罰條例,沒有審計方面法律法規可以借鑒。應完善審計法律法規,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審計人員不負責任、被審單位明知故犯等現象可以依法處理、執法有規、用法有據,全面提升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的合法合規及效率性。
每一級的審計機關以及每一位審計人員都要根據法定的審計程序開展相應的審計工作,要提高送達審計通知書的規范性,在審計取證的過程中要嚴格根據相關法定程序開展相應的取證工作,提高審計文書出具行為的規范性。并且,要嚴格審核所搜集到的審計證據、審計工作的底稿、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專報信息等。針對不同情形要依法進行相關的審計處理,既要加強審計問題的披露工作,又要提高相關單位的追責力度。與此同時,政府投資審計工作要持續評估審計質量的控制制度以及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的控制效果,有效提高審計業務分級質量控制體制的落實質量。
審計工作的優勢在于數據的收集,能夠推進數據庫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高度加工的數據成果,以便政府審計部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取項目的各方面數據信息,包括:項目管理、制度實施、投資效果等。基于此,在積極開展大數據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政府審計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各類數據的收集工作,審計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大數據”視野,充分掌握大數據的核心思想,有效統一基礎數據采集與審計工作,實現審計數據收集工作的標準化與規范化,采集各類業務數據,構建起統一集中的審計數據庫,為政府投資項目的數據分析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對于新時期的審計工作者來說,一定要保持對市場的高度敏銳,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提高審計工作能力,更好地完成審計工作。部分政府部門對待審計工作、審計人員容易用慣性思維和經驗主義,不結合實際,也不更新知識儲備,面對這樣的情況,相關政府單位也要加大監督力度,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不要因為少部分人的工作失誤,導致整體審計工作的滯后,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