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琳芝 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審計局
現今我國審計監督體制已經進入全覆蓋的新時代,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大數據審計、多維監督管理模式的出現和應用。但是目前審計機關在對內部審計的指導監督職責的履行過程中,呈現出一些不足,適應不了新時代審計全覆蓋的發展要求,迫切需要動中肯綮的改進與變革,這不可避免地要求審計機關進一步加強對內部審計的指導監督。
內部審計獨立性,是內部審計具有客觀性、權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條件。基層部分部門、單位和企業事業組織雖建立了內審機構,但開展內審工作比例較低。一些已經設立的內審機構往往與財務部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或是臨時安排人員開展內審工作,內審工作機制不健全管理混亂,不能充分發揮內審應有的作用。如:在基層鄉鎮(街道辦)普遍存在內審機構與經管站合署辦公或內審機構與財政所合署辦公;在縣(市區)直部門(單位)設立內審機構的也是多數與財務部門合署辦公,這大大削弱了內審工作效果的發揮。造成以上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單位領導對內審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內審工作缺乏有力的組織保障,難以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責。
隨著審計全覆蓋的深入,內部審計已經涉及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控方面的內容,職能范圍進一步擴大,在完善國家治理與助力審計全覆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審計機關指導監督內部審計工作對于完善內部審計管理規范、提質增效和利用內部審計工作意義重大。當前仍有少數審計機關和人員輕視了內部審計的快速發展與急需轉型之形勢,桎梏于傳統的審計理念當中,缺少二者協同發展的整體全局觀。調查表明,各市有關內部審計指導工作的動態占比較低。內部審計指導監督工作不全面,對內部審計整體情況重視度不夠、傾注的精力有限。
一是審計手段比較單一。對內部控制制度測試不重視,抓不住審計重點,憑經驗就審計而審計,對問題不能查深、查透,效率低,沒有審計成果。二是審計項目比較單一。目前,內部審計針對資金的使用審計還是重點,缺乏項目立項前期的評估審計,以及項目的績效評價審計。三是審計取證方式單一。取證有一定的盲目性,證據的充分性有余,相關性不足;審計結論定性不準確、引規不正確、缺乏處理結果,審計建議缺乏針對性、可行性。
為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應在現有內部審計制度的基礎上,內容加以擴充,以盡快構建出健全的內部審計制度。例如針對領導干部違規問題的頻發情況,應增設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及離任審計制度,定期對領導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等重要信息展開全面調查與審計,如出現重要崗位領導人員的人事變動,同樣需要對離任領導人員在任期內的經濟責任履行等情況展開調查,以實現內部審計監督范圍的有效拓展,加強對企業領導管理人員的約束與督促,使其能夠認真履行自身工作責任、經濟責任,同時嚴格遵守各項財經紀律,避免違規現象的發生。
第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各級審計機關聯同內部審計機構利用審計應用軟件建立審計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建立交流群以加強日常溝通,互相發表意見和建議,彼此分享創新的點子和學習到的精髓知識,形成文檔上傳云端,營造濃厚的探學氛圍。第二,定期開展各種專項研討會和交流會,派遣專業隊伍和人才切實增進交流,助力增強協同效率和審計質量。第三,將傳統的事后監督交流逐步轉變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服務和監督并舉,并以風險為導向,力求溝通關鍵問題、并解決問題于萌芽階段。最后,在審計全覆蓋的要求下,面對復雜的環境,構建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協同機制勢在必行,必須以溝通機制為基礎,以風險防范意識為方向,以提高審計質量、效率效果為目標,在信息溝通與成果利用共享、主管配合協作的協同機制。
一支高素質內審工作隊伍,是內審工作有效開展的保證。《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二十四條也規定“審計機關可以通過業務培訓、交流研討等方式,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指導”。學習培訓是提高內審人員素質最有效的途徑,審計機關在實施的大型審計項目時分層分類抽調相關內審人員全程參與審計,采取以審代訓的方式,對內部審計人員“手把手”的現場培訓,讓內審人員在審計實踐中掌握審計程序,接受審計新理念、新方法,培養審計敏銳洞察力、判斷力,以及嚴謹的審計工作態度和審計職業道德。審計機關主動指導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從審計程序上,審計思路、方法上、法規適用上,審計報告撰寫技巧上,完善單位內控制度上加以指導,使單位內審工作逐步走上規范。
總之,內部審計監督,在過程中有重點,改革中有創新。內部審計監督,其實不僅僅是內部審計人員的基本職責,單位廣大職工都有積極配合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