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敏 張家口市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
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是所謂的低碳,低碳經濟通過對能源技術予以借助,使得經濟發展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從本質上來看,其是實現高效利用能源、創新能源技術傳輸給新產業結構的核心所在[1]。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將環境保護責任積極承擔,使能源利用效益得以提升,且能達到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目的。
世界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賴是碳基能源,包括煤炭、天然氣、石油等,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進入大氣層后,將會出現地球溫度過高的現象,由此導致碳循環出現失衡的問題,能改革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這給全球氣候帶來不良的影響。將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導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對比較高。
因此,大力發展低碳發展模式,能使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得以減少,且能達到全球氣候危機的緩解目的。世界最大的常規能源消費國、碳排放的國家為中國,因此,我國應對低碳經濟進行大力發展,為全球氣候危機做出一份貢獻[2]。
我國經濟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實現這一成果主要是依賴出口導向與政府投資拉動為主要特點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帶價,即過度的消耗資源。“多煤、貧油、少氣”是中國能源儲量的主要體現,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儲量、可采資源量分別為1086億噸、765億噸、212億噸。從相關報道可知,我國內地石油儲量可采的時間為11年,天然氣存在不理想的現象,短缺的常規能源現象,說明其存在不可持續的供給問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要能源包括煤炭,其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可采儲量中,20%、60%、20%是世界石油、煤炭、天然氣結構的主要關系,在2007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煤炭、天然氣分別為20.1%、69.5%、3.3%,其他清潔能源僅占7.1%,在利用煤炭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現象十分嚴重,過度的開采極易導致出現環境問題。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比較大,因此,我國有必要承擔低碳減排的義務。
經濟結構的轉型存在一定的難度,且能源結構的轉型也不例外,在實際中應注重低碳經濟的大力發展。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要想轉變現有的經濟體系,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低消耗、低排放與低污染[3]。從能源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國主要能源消耗為煤炭,在建立新能源經濟體系過程中,可以將以往的化石能源由新能源予以代替。為了促進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煤炭資源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實際開發中極易出現各種問題,如,土體塌陷等,其將會毀壞耕地,破壞地下水系,污染水源。對于油氣資源來說,我國還比較短缺,日益增加對外依存度能直接影響我國能源安全,對于一些常規的能源來說,如,煤、油、氣等,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賴部分。
所以,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內容是低碳能源,當前人們越來越重視低碳能源,且需要將傳統的增長模式進行轉變,不斷創新技術與機制,通過開發與利用新能源,以此達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能源發展轉換來說,從高碳到低碳是其規律所在,將來能源發展將逐漸朝著高效、清潔、多元的方向。要想更好的實現我國低碳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控制,同時,要想實現新能源的良好發展,需要有效的利用能源。應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包括能源安全、能源結構等,應該在新能源的開發上下功夫,其是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
風電是將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由于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太陽能存在一定的滯后,而這次新能源振興規劃也在核電開發利用當中予以納入,需要加快核電發展。因此,新能源建設目標、相關投入是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新能源開發規劃,將會使原有發展目標發生變化,這一措施能更好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4]。
成本高、投資風險高是新能源的主要特點,在產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各項支持所發揮的作用十分顯著。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新能源發展專項基金,主要是對一般投資者不愿投資,以及只是依靠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運作的新能源開發項目,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其次,應列入公共預算支持范圍,直接進行投入,與新能源相關的教育、培訓中,也可以直接投入財政。另外,還需要對新能源的補貼政策進行完善,應將用戶補貼繼續實行,消費對擴大市場規模具有顯著優勢,應將其具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從而達到促進生產的帶動目的;還需要對投資補貼辦法予以完善,結合投資補貼、新能源企業的經營狀況,以此使企業的技術得到有效改進,達到成本的降低目的[5]。另外,還需要將稅收優惠予以實施,以此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得到更好的推動。
首先,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資是政府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還需要配合其他政策,如,銀行信貸政策、財政政策。財政應對貸款貼息的力度予以加大,還需要鼓勵商業銀行對信貸規模予以擴大,在貸款利率期限方面給予良好的優惠支持。其次,應對投融資體制進行改革,將新能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予以實現,讓民間資本進入到新能源開發領域,還需要將條件予以創造,在中國新能源開發中,吸引國外資本參與其中。另外,還需要對國外的經驗進行參考與借鑒,通過對新能源基金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其使用方向為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商業發展等。
中國新能源發展受到影響的制約因素包括科學研究的滯后、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要想促進新能源良好發展,企業應在技術升級方面下功夫,將現有產品的轉化率予以提升,以此使成本有效降低,使其競爭力得以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加強政府與企業的結合,通過形成兩者的聯動機制,為新能源技術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礎。政府應對新能源技術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方面予以保證;(2)新能源技術自主創新基本體制構架的建立健全,在這一體制的建立過程中,應將企業、科研機構作為主體,同時,還需要了解市場情況,結合產、學、研技術的創新;(3)將新能源技術研究的重點予以把握:對于出臺的《新能源發展規劃》中,確定了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核能是中國新能源技術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因此,需要將大型風力發電、生物發電的關鍵裝備的制造問題優先解決,對太陽能發電、生物能液體燃料生產的關鍵技術予以突破,為了安全的利用核能,突破與創新核能技術十分有必要,通過創新新能源技術,以此使產業化、商業化的步伐予以推進。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往的化石能源朝著枯竭的方向發展,所以,為了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對可再生能源與其他新能源積極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在未來30年內,相比其他任何的燃料來說,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都要快。
(1)太陽能:綠色低碳是太陽能的最突出的特征,其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當前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的太陽能光電有著十分成熟的技術,其作為一種太陽能利用形式,其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且存在較低的效率,當前競爭優勢有所缺乏。如果太陽能光電技術上有所突破,那么太陽能將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其可能會成為一個主要能源。
(2)地熱能:地球內部的熱能就是所謂的低熱能,其總熱量是煤炭總熱量的1.7億倍,且相比于煤炭,其帶來的污染更小。在各個行業都可以利用低熱能,包括發電、制冷、采暖、醫療等,且可以按溫度高低,對不同需要的“梯度”開采予以實現,我國有著豐富的低熱能資源,且分布的范圍比較廣,大約有3220萬兆瓦的低熱資源總量[6]。
(3)風能:其是指在能源形式的獲取方面采取風力發電的方式,其具有廉價、充沛的特點,且具有一定的利用前景。我國的風能資源十分的豐富,16億KW、2.5億KW分別為理論儲量、實際可利用指標,其發展潛力比較大,我國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地都有這風電場建設的資源條件。
(4)海洋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產能就是海洋能,其是指海洋中所蘊含的可再生自然資源。
(5)生物質能: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就是所謂的生物質能,包括所有動植物、微生物。其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有著良好應用前景。
(6)氫能:氫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其具有諸多優點,具體體現在重量輕、熱值高、無污染、應用面廣等方面,其在航天航空、汽車燃料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7)核能:核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其具有安全清潔的特點,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是我國東部建成的核電站,通過對核能的積極開發利用,能有著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
當前傳統能源產業在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因此,在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方面應該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尤其要重視傳統能源行業的改造升級,在不全階段,保持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比例,且使良好的投入予以保持。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為能源,傳統化石能源逐漸枯竭,面對匱乏的能源,應該要加大新能源的研發與利用。尤其是在低碳經濟視角中,我國應加大新能源的發展,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新能源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應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此為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