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斯義 廣東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的主要路徑。近些年來,各地區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等各項舉措,實現對農村集體經濟相關資源的合理配置,將金融、人才等要素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中,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的新形式與新方法[1]。為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著力實現產業振興、生活富裕等目標,有必要從整體層面出發,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方法進行調整,逐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聯動,形成穩定的經濟循環,實現城鄉經濟的互補性發展。
對城鄉融合發展策略的系統探討,通過政策內含、政策特點的梳理,有助工作人員形成準確的觀念任職,在思維層面形成了工作思路的收束,對于后續各項政策的應用以及發展策略的優化,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通過城市與農村的聯動,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農業、農民、農村等三農問題的高效解決,逐步形成均衡化發展格局。為實現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黨和政府進行了多年的探討與實踐,形成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政策體系,逐步實現了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城鄉資金的高效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城鄉發展差距,為城鄉產業升級創造了便利條件[2]。具體來看,各地區通過對城鄉人口流動的針對性調整,形成了明確的發展導向,解決了城鄉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勞動力不足、技術經驗缺乏等系列問題。例如2015年之后,國務院基于城鄉發展的實際,出臺了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等政策,鼓勵、支持農民工等外出人員回鄉創業,推動本鄉本土經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回鄉創業人員的數量達到740萬人,回鄉人員的持續增加,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人口結構的調整,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人口難題。城市與農村作為我國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二者之間存在天然性的內在聯系,產業內容高度互補,資金往來頻繁,隨著城市產業體系的日益健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紅利逐步流向農村,閑置資金用于支持農村基礎設施更新以及經濟產業活動,在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金融環境的同時,也實現了城市資金收益的保障。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對于農村產業活動、人口結構調整等有著極大的裨益,在這一思路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地區,針對地區發展需求,制定更具針對性地發展規劃,將城鄉融合發展與農村集體經濟融合起來,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等多種方式,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集體經濟盡管在改革開放之后,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體量不斷增加,增強了村級保障能力。但是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仍舊暴露出資源利用率、人才儲備不足等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卓有成效的解決,勢必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質量。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多數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發展理念陳舊,發展方式滯后等問題,思想觀念的缺失,無形之中,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整體成效,對于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的梳理,發展方向的明確產生了消極作用[3]。例如,部分地區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能夠根據當地所處區域的特點出發,對集體土地、山嵐等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集體經濟的形式,實現從第一產業形態向服務業形態的轉變,而是滿足于土地、山嵐等資源的對外轉包,獲取租金。發展理念的滯后性,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限制了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從長遠來看,無助于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進行,逐步形成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統分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系,這種經營體系在較長的時間內,激發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原有的所有制形式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戰友的土地數量較少,無形之中,限制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征地補償過程中,村集體經濟所有的土地通過貨幣補償的方式被流轉為建設用地,用于城市開發建設,減少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資產規模[4]。同時對于部分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消費潛力有限,導致農村集體經濟在開展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收益相對較低。這種不健全的資產保證機制,增加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資產管理環節面臨的風險,也帶來了集體經濟資產投資、運營的不確定性。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針對同時期的特點,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從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運營情況來看,村干部作為集體經濟的主要管理者,對于集體經濟的發展缺乏思路,沒有能夠根據實際要求,制定相應的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影響了集體經濟的產業布局。
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的制定與執行,要求相關主體在準確把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訴求,著眼于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在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的框架下,制定合理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在城市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得到拓寬,為充分利用城市的消費能力,強化城鄉之間的互補關系,集體經濟發展環節,應當率先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的評估、配置等工作,通過對現有村集體資產的更新、改造,降低資產存量,實現資源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例如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對集體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閑置民房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或者采取打包發包的方式,進行村級旅游業的發展[5]。對于部分集體經濟較好的鄉村,可以采取資產委托管理的方式,將閑置資金通過政府平臺,進行融資,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增加自身的經濟收益,避免出現集體資金閑置的情況。
村集體經濟規劃過程中,不僅需要著眼于農村的發展定位,統籌周邊城市的消費習慣,形成整體性、長遠性的督導,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例如,以現有的農村集體經濟為依托,統籌區域資源優勢,嘗試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生態農業、旅游農業、體驗農業等特色經濟形勢,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勢的發揮,在保證農村資源得到合理應用的同時,避免資源的濫用或者缺失,以保證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以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將城市作為產業布局的主要引導性要素,組織開展相應的產業活動。從以往經驗來看,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城市消費特點、消費能力的梳理,實現了集體經濟的針對性構建。
通過專業人才培養,引導集體經濟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以更好地解決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類問題,保持集體經濟始終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例如,除了利用優惠政策,做好農民工等返鄉人員的發掘等工作之外,激發起農民工等返鄉群體利用自身知識與技能,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同時加強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強化與提升,以保證和改善農村集體經濟有關人員的專業能力,使其逐步走出思維誤區,更好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城鄉融合過程中,為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潛能,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結構的動態化調整,打造成熟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文章嘗試從資源利用體系的設置、專業人才的儲備發掘等層面出發,通過多維化的發展舉措,以更好地解決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暴露出的短板與問題,加速實現農村集體經濟新業態的形成,厚植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