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巖 杜雨薇 河北金融學院
歸根結底,金融業是一項帶有競爭性質的服務業,其包含三大職能。其一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國是一個儲蓄率很高的國家,如何有效的將儲蓄轉換為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是金融市場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金融中介機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銀行吸收了巨額的居民儲蓄并將一定比例的儲戶存款貸放給企業、政府等資金需求者;證券公司以包銷或代銷形式幫助發行人發售證券籌集所需資金等等都是金融機構幫助配置社會資源的方式。當前中國巨大的資金市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機構等機構投資者來中國配置資源,它們擁有更加成熟的運作經驗和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國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業的第二大功能是控制風險,其重要的實現方式就是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通過在特定經濟環境和預期情況下購買相應的金融工具可以實現套期保值、對沖風險的目的,使金融主體的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當前我國的套期保值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種類仍不完善,但在發達的經濟體內,由于其發展時間較長,已經探索出一系列較為成熟的衍生品和對沖工具,因此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引進更多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有利于彌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短板。
金融業的第三大功能是提供金融服務。一方面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可以起到配置資源、控制風險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提升效率、節約時間。比如同樣是辦理一筆貸款,去A 銀行從提交材料、經過審核到辦理手續得到款項需要2 個月的時間,而在B 銀行完成這一整套程序只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時人們就會選擇去B 銀行辦理這筆貸款。此時A 銀行就會面臨經營困境,因為人們更愿意去效率更高的B 銀行辦理業務,那么A 銀行如果想要持續經營下去就必須提高服務效率或者提高貸款利率,但毫無疑問后者會帶來更大的經營風險,因此選擇前者才是更加可持續性的競爭策略,可以看出市場競爭的壓力使行業的整體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本質上金融是帶有競爭性質的服務業,所以既然是競爭就應該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公平地參與到我國金融市場中來,而不是對其有所限制。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資在中國的金融業領域并未取得優勢地位。在2017 年外國銀行在華總資產為3.24 萬億元市場占有率為1.32%,甚至較2007 年的2.36%還下降了一個百分點。即使是在金融中心上海,外資銀行資產占比也剛剛超過10%。2016 年外資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僅為0.44%,不足銀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保險業外資占比自 2005 年達到峰值(8.9%)后逐步降至 2016 年的5.6%。
因此有人質疑外資機構與我國的金融市場并不相容,但深入分析會發現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金融市場上并非沒有競爭力,相反的,其競爭力相比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來說普遍較高,因為這些大的外資機構普遍擁有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模式、先進的風險控制制度以及應對金融風險的經驗,相比之下我國的金融中介機構除了盈利之外還要往往承擔政策性職能因此在盈利能力方面要弱于外資機構,另外在政府信用的保障下其往往也會忽視風險控制能力的培養而采用高杠桿化的經營模式,使得資金流向高風險的領域,擴大了經營風險。因此為了保護我國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我國在之前出臺了一些限制外國資本的政策如外國銀行分行不得經營中國境內公民人民幣業務等,這樣外資便無法在價值鏈上下游擴展,因此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動力大大受到抑制,這才造成了其當前市場份額較小的現狀。
因此,隨著這些限制條件逐漸放開以及未來外資在銀行、證券、保險各行業持股比例限制被取消,可以預見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金融市場會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一方面可以拓寬我國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外資金融機構更加先進和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使社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第一,外資金融中介機構的市場化程度更高,自由度更強,以盈利為目的的方向更明確。相比而言,我國的金融中介機構還需要承擔一部分政策性壓力,比如銀行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其信貸需要滿足三個“不低于”要求等等。與此相反,外資機構往往沒有政府壓力,更加以市場為導向,更能捕捉到具有發展前景的投資領域,因此其盈利能力較國內機構普遍更強。
第二,外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水平更強經營更為穩健。這是因為其發展的比較早,在一次次危機和失敗中積累了經驗和教訓,慢慢積累了一套成熟的經營策略和風控制度。相比之下,我國很多的金融中介機構長期以來是都處于國有資本信用的保護下,因此往往更加注重資本規模的擴張和效益的增速而多采用加杠桿的方法而忽略了謹慎經營的重要性,這也導致了經營風險的上升。拿銀行業來說,2017 年四季度,外資銀行的不良率僅為0.7%,遠低于中國銀行業1.74%的平均水平。
第一,在國內市場的籌資成本較國外同業來說偏低。當前中國還沒有開放資本項目管制,所以如果外資機構想要在中國開展業務其資金必須從中國境內籌得。但是,相比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其融資渠道較少,如果通過同業市場或發債等渠道籌措資金成本會相對較高。但我國的金融機構融資方式的選擇就有很多比如吸收居民存款、財政存款等,其融資成本也較低。
第二,在商業銀行領域,我國金融機構占據統治地位,且該市場已接近飽和。截至2019 年8 月,中農工建交這五家商業各項存款余額已經占到了銀行業的44%,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占有率。不僅在中國市場上,放眼世界,在各大排行榜單的銀行業子榜單中,中國的五大行無論在資產規模還是在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方面也都名列前茅。而經過這么多年的經營,諸如五大行之類的商業銀行已經在國民心中建立了高信用的形象,對于外資銀行來說,想要短時間內在國人心中建立如此高的形象是不現實的。
綜合來看,在金融領域解除對外資的限制利大于弊。一方面這是金融業內在本質的要求:引進競爭力更強的外資機構有利于促使我國金融中介機構改善治理體制、提高效率、提高對個人和企業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入國外先進成熟的金融工具,提高我國資本市場流動性。但與此同時,其對我國本土金融機構造成的沖擊也不可小視。
在銀行業領域,中國的大中型商業銀行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而小型的股份制銀行或城商行采用區域化的經營戰略也占據著一定的市場份額,因此可以預見在短期內不會受到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強烈沖擊。
在證券業領域,未來的競爭可能集中在投資銀行這類的利潤回報率高的領域,隨著國外大型投資銀行的資金流入,我國的證券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那些規模較小、業務較為單一的中小型券商甚至會面臨存亡問題。
在保險業領域,大型壽險公司掌握資金和客戶資源優勢因此在短期內不會受到外資保險機構的劇烈沖擊,但中小型保險公司一來不具備像大型保險公司那樣廣闊的資源網,二來也不具備外資機構在運營和風險防控方面的能力,因此可能會面臨較大影響。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機構在健康險、農業保險和再保險方面還面臨著專業能力不足、風險控制不健全的問題,容易被外資機構搶占相應的市場份額。
首先,要抓住金融業深化開放的契機,引進國外資本市場上成熟的風險控制體系和金融產品,加快構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經營轉型。同時也要注重自身金融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一味靠學習和引進意味著只能受制于人,創新才是建立競爭優勢的核心。
第二,要加強與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自身的服務效率和水平,并且要在這一過程中深入了解國外經營文化與投資文化,拓寬視野,發展全球化經營的戰略眼光,利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契機積極推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第三,調整內部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以公平的獎懲機制和優厚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優化員工隊伍和組織架構。21世紀各種領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從機構的擴張到產品的創新都需要制定專業合理的發展戰略,這些都離不開人才的規劃,因此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才是機構保持競爭優勢和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