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婭娟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工務段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背景下,現有的管理對策不斷完善,鐵路建筑企業的外部社會條件和內部經營環境等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企業要想得到健康持續保收盈利的發展,需要認清當前的發展局勢,明確思路,立足當前企業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樹立全面的科學的發展觀,明晰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開拓市場、企業的生命線是利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前的鐵路建筑企業大多為原專業的鐵路建筑工程局經過多年的市場經濟改革和多次的企業改制后重組的企業,擁有大型的專業施工機械和大量的建筑施工專業技術人員,在多年的鐵路建筑施工和企業并制改革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建設施工經驗。但是鐵路建筑工程具有獨特的行業施工特點,加之鐵路建筑企業為大型國有企業,資本規模較大,具有較高的行業施工經驗的優越性,在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式和管理行為,導致執行者和決策者在企業的實施中存在慣性思維,對是否符合市場競爭以及企業的發展前景等方面內容調查的不夠深入和徹底。盡管是結合當前時代經濟發展形勢要求,轉變了部分企業競爭發展管理念,但是仍然存在行業優越感和專業優越感,不同程度的缺少市場競爭意識和市場份額意識。如果不能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導致觀念轉變比較難,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在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微利化成為鐵路建筑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管理背景下,要求企業最大限度的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由于傳統管理方式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限制,部分企業存在重效益和輕管理等現象,導致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等存在很多的問題,無法及時落實。
鐵路建筑企業的業主在土建項目實施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確基本的經營戰略要求。在當前的鐵路企業發展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多不適應的現象。例如產品單一、服務對象單一等。此外經營領域比較窄,當前的部分工程項目類型比較大。多種形式項目進行融資、設計和施工之后,成為總承包潮流,但是大多數的鐵路建筑企業停留在單純的施工承包商,對于長期投資、資本運作等缺少統一的戰略指導,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進而對鐵路建筑企業的整體發展造成影響。
在內部管理中對管理體系有嚴格的要求,針對當前企業發展的具體要求,需要充分利用資源,提升整體競爭力。但是在實施中存在管理體系落后的現象,有些企業職工基本工資由母公司按期、按比例給付,甚至大型機具的購置也由母公司實報實銷,而另一部分企業全部要靠微薄的施工利潤來給付職工工資和添置機具設備。
在當前的建筑企業發展中,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定位。當前的鐵路建筑企業是國有獨資或者國有占大股的二元治理結構形式,其形式比較單一,在整個過程中必須落實兩手抓的經營理念,一手以生產經營為主,一手以企業改革為主。在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實現生產經營職能的分離,可向資本經營角色轉化。在長期規劃中,建立面對市場和競爭的戰略形式,努力的實現企業發展現代化以及生產管理模式的集約化。在企業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在相互監督的背景下,探索出多渠道的管理方式,行政責任追溯機制,確保鐵路建筑市場的運作方向符合要求,保證整體管控的科學性和規范化。
在企業發展中,要建立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確定并且強化推廣的對應內容。依據個性化和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后續發展中,進行具體方式的培育和傳播,此外形象戰略的目標實現很關鍵,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之后,也提高了超值利潤值。在實施中快速提升自主產權核心技術,加大力度進行技術落實,開展系統深入總結,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模式。在實施階段不斷的擴充資源,打破傳統模式下的人才引進、培育模式等方式,形成不同梯次和多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鐵路建筑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和支持[2]。
鐵路企業的工作人員要不斷的提升自身能力,迎合當前市場發展的需求,摒棄原有的思想,以市場發展作為導向,變壓力為動力,適應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的要求。此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核心生產能力不突出,主要是綜合素質差導致的。因此在鐵路建筑企業發展中,如何提升大家的工作能力是重點,實踐中,培養愛崗敬業的工作人員,鼓勵大家學習新的技能,針對取得建筑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需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形成上下良好的學習氛圍[3]。
鐵路建筑企業的管理中,內部管理機制是個重要的過程,在實施中要做好成本預測工作,確定成本控制的各項目標。在實際預測中,以科學的方式方法作為基礎,結合中標價的施工條件、機械設備和人員素質等開展成本預測。圍繞成本目標,在具體管理中,積極創造條件,著眼于成本的事前監督和過程化控制,堅持全員全過程管控原則,充分調動每一個部門和班組,樹立全員控制的理念,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而起到強化內部管理的作用。
在當前鐵路建筑企業的施工中,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具體管控中需要客觀和準確的分析形勢,在實施中不斷解放思想,提升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只有開展多元化管理,才能促進整體進步,帶動整體創新。在新的管理體制下,鐵路建筑企業要遵循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達到可持續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