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琮 河南黃河河務局防汛物資儲備調配中心
內控體系是指通過內控手段,而實現的提高工作水平,維系工作運作的基本保障體系。我國絕大多數的事業單位本質上都屬于非營利性公共服務結構,因此,相對一般企業而言,事業單位對于內控體系的架構與管理存在不重視的現象,管理水平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業單位本身的發展。受到市場經濟深化變革的影響,現如今,只有改變自身,不斷完善財務管理內控體系,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市場大環境,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優化財務管理內控體制的實際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于資金利用率的提升。由于我國絕大多數的事業單位本質上都屬于非營利性公共服務結構,因此,大部分的事業單位主體財政資金的來源,都是國家圍繞事業單位自身的定位與經營發展,進行的專項資助津貼。因此,優化財務管理內控體制,就能夠從制度基礎上,實現對于事業單位資金的有效利用,而對應監督內容的展開,又能夠保障資金的流向是公開透明的,從而避免個別部門或個人借此挪用公款,私自攬財的行為發生。
其二是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如果事業單位自身的財務管理體系有缺陷,體制建設工作存在問題,這就會導致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支出與事業單位經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對等情況,從而造成資金浪費的同時,事業單位自身的發展也受到阻礙,甚至影響到國有資產的安全性。而通過對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體制的建設工作,可以從基礎上明確職權,劃分責任,形成環環相扣的管理機制,從而確保資產流動的可控性和真實性,進而進一步實現對于國有資產安全性的保護作用。
現階段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體系存在的最突出最核心的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制度缺乏完善,其二是意識整體淡薄。
當下絕大多數的事業單位本身并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整體的管理模式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與事業單位實際的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對等情況,也顯然容易造成對于資金管控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漏洞”。而在市場經濟體系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受到市場的沖擊,部分事業單位自身能夠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并積極的展開改進與完善工作,但是圍繞內控體制的建設工作,處于“閉門造車”的階段,并沒有與實際市場發展、自身需求等關聯起來,這就導致呈現的制度完善效果實則差強人意[1]。
意識淡薄,主要還是與事業單位的性質相關,在上文中提到,我國絕大部分事業單位都是屬于非營利性公共服務結構,以國家的專項津貼作為基礎資金,因此,部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及基層人員就存在相對淡薄的職責認知與資金價值觀念,甚至認為財務管理對于事業單位的發展并無關聯。一方面,意識的淡薄造成并制約了事業單位的經營發展受到阻礙,另一方面,意識淡薄會導致圍繞資金活動形成的預警意識與機制的完善,進而導致財務管理工作混亂,資金流向存在問題,對于事業單位的長期發展埋下安全隱患,造成風險威脅。
為進一步優化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體制,從而促使事業單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具體到實際中,可以從兩個方面,分層次的開展建設工作,將風險要素“拒之門外”。
完善內控體制,首先要意識到,對于制度而言,所面臨的風險防范最佳策略,就是能夠實現預防為主的管理體制,而預防為主作為基本院子,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中開展應當呈現出較好的預防機制,如在完成會計核算工作后,應當進一步向上級匯報對應的工作內容和情況,而圍繞基層職工及財務管理部門相關人員的職業素養方面,則應當積極開展內控體系建設工作,如定期、定時、定點的展開培訓教育工作,在事業單位內部,形成良好的氛圍,以此來提供工作效率與質量[2]。
此外預防要與預警機制聯系起來,形成健全的預警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在事業單位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加大對于現階段現金流預算的管控工作,實現對于包括支出、調動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財政資金的落實,從而基于根源消除財務風險。
文化建設是事業單位建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對于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則可以圍繞事業單位的實際經營主體與階段性經營目標,展開主題專欄式的建設學習活動,如對于法律知識及條例的學習,來擴充基層人員的知識儲備,或展開圍繞業務管理工作的技能考核與學習項目,來提升諸如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無論是圍繞事業單位自身的發展而言,還是建立在當下新經濟形勢視角下,對于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來看,加大對于內控體制的建設力度,合理設置內控體系的建設目標,都是現階段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優化的具體舉措。無論是文化工作的建設,還是預警機制的進一步落實,最終都是圍繞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而形成的基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