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曉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
在社會教育的體系中,高職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許多產業都是需要依靠高職人才支撐的。在職業教育中,學生的理論和實踐并重,二者共同發展,彼此促進才能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然而在實際的教育中,高職院校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的影響,更加偏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產教融合能夠改變這一現象,構建新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和經濟市場聯系不緊密,在學生的培養上更重視學生在基礎會計領域的工作,沒有為學生未來長遠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只能在中小企業工作。這種觀念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是不符的,也不利于學生職業的發展。現今許多企業,對會計專業的中高級人才求賢若渴,市場需求旺盛。而高職院校落后的培養理念,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是不利的。
高職在進行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中,內容更多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缺乏實踐機會,只有核算而沒有會計管理內容,學生的學習和日后的工作內容偏差較大,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和在崗中的工作效率。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會計行業的應用,會計從業人員不僅要負責企業日常運營和生產的核算工作,還要參與到企業日常的管理中。高職院校還是采用舊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無益的。
在產教融合中,高職對雙師的配置數量有所提高,已經能夠滿足日常的教學任務。但教師的隊伍建設還不夠完善,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許多教授會計專業的教師,自己幾乎沒有職場的歷練,也缺乏會計核算和管理的經驗。教師雖然擁有證書,但實際操作水平不高。而許多教師進入企業,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名頭,參與企業會計事務的深度不夠。而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日常的實操水平很高,但相關的會計知識缺乏。由以上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還不夠完善,亟待提高。
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后,求職和工作中遇到困難,和高職人才培養有著很大的關系。高職院校應該時刻關注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采集相關的信息,將企業引入進來,借助雙方各自的優勢,為學生制定符合高職院校實際和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路徑,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指明方向,突出學生專業的特色,使其符合市場需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將市場變化與自己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效融合,從而促進人才的培養。高職在進行教育方向把握上,要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讓自己培養的人才能夠和企業用人標準相契合。
高職在進行教學中,要重視教學內容的革新,將企業的工作內容和日常的教學聯系起來,也可以和企業共同編寫教材。在實際的教學中,高職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在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實際操作企業賬目的核算。同時,隨著信息化在會計行業的全面開展,高職要讓學生提前適應行業的轉變,學生在學會手工賬目處理的同時,還要將財務常用的軟件和管理進行學習,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的教學中,高職還應將行業的高級會計師或者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邀請到校園內,為學生講授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會計問題和財務管理內容,提前讓學生了解日后的工作內容,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工作準備。
產教融合的教育效果,最關鍵的就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會計人才的質量。高職在對教師進行雙師認證中,要進行嚴格的考評和培訓。在產教融合下,高職應借助企業的實踐優勢,讓教師參與到企業的會計工作中,讓教師對企業會計部門的各個崗位進行輪崗學習。這樣可以使得教師全面掌握企業會計的運作模式,教師也能獲取會計行業的最新政策,教師的實操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會將自己的所學和教學工作聯系起來,學生的會計學習更加貼近企業的實際。同時,高職應該加強人才的引入,將市場和企業中優秀的會計人才招錄進高職的教師隊伍,讓他們負責隊伍的建設。
在產教融合下,高職與企業應該展開緊密合作,以企業的財會流程為基礎,進行學生的實踐活動。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在鞏固學生手工做賬能力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向電子信息記賬方向發展,將日常的實操練習和企業的會計工作內容聯系起來。在與企業合作中要讓學生模擬和參與到企業的財務管理。借助企業財務管理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尋找解決的方法。之后將企業的管理解決方案與學生的方法對比,學生能夠很容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有目的有方向地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教師也能很好地發現學生思維的我盲點和誤區,在教學中重視這方面的教育。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會計行業的發展只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在進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構建中,要緊跟人才市場的需求,以學生未來實際的工作內容為教學導向,重視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在社會的變革中不斷創新和探索,最終實現會計優秀人才的輸送,為企業和學生節約大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