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艷娟 永平縣人才服務中心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人才資源,我國政府一直以來就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因此,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的主體包括政府部門、高等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社會人才中介機構、用人單位、基層人才服務中心等等。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重要戰略資源。高校畢業生所學知識,最終要應用于社會,學生培養、能力提升、就業指導、信息傳遞、職業招聘、崗位選擇等等也就是人才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與效益。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仍然沒有突破傳統模式,單純的就業中心模式是多數高校運作的方法和手段。學校只設一級就業指導工作機構和相關人員,而且只在臨近畢業才開展一些有關就業的咨詢和政策講解。一些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直接對全體學生開展就業宏觀政策的宣傳、發布和講解,導致就業指導流于形式,不同專業、不同情況的學生在就業問題上仍然得不到針對性的指導,在就業市場上感到無所適從。還有一些學校采用的是“學校就業中心+院系輔導員”雙層配合的就業指導模式。學校就業中心負責為全體學生提供宏觀層面的就業信息和理論方向發布;院系輔導員負責對院系臨近畢業的學生提供就業個性化咨詢,但由于院系輔導員本身的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任務較重,再加上對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知之甚少,在指導學生就業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就業指導服務管理脫節,沒有建立合理的統籌管理體系。
很多高校雖然也對畢業生就業問題十分關注,設置了專門的行政中心,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以更好的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方面的政策宣傳和信息傳遞,但就業指導工作仍然創新性不足,沒有緊密貼合學生的就業實際,以簡單的事務性工作為主,比如用人單位需求信息的發布,企業招工對專業、實習、實踐、契合度等方面的答疑解惑和個性化輔導不足。在就業理念方面,很少鼓勵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得學生不能理解“面對現實、見機行事”的就業理念,導致部分學生好高騖遠,最終失去一些就業機會。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重組、產業升級,各行各業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學生有廣闊的就業前景。但是,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好工作”,已成為學生本人、學校及家長共同的“切膚之痛”,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專業結構和人才市場結構等問題所形成。既有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有地區結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矛盾。
從外部環境來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和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經濟發展持續穩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也相對更廣,優秀人才更容易被留下。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地區,則高校畢業生就業則存在較大問題,人才流失相對嚴重,也反過來進一步制約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同步,導致一些專業的學生在走向人才市場的時候,由于專業不對口、專業設置不合理,處于弱勢地位,需要不斷調整自身,來適應人才市場。還有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和規模效應,造成部分專業的人才供應結構出現問題,比如初級人才較多,實踐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較少。市場靈敏度不夠,對冷門專業、熱門專業的劃分簡單粗暴,導致冷門專業學生太少,有些所謂的熱門專業人才還沒踏入就業的門檻,就已經站在了失業的行列。
人才就業服務中心要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首先是需要思維模式和觀念的轉變。第一,建立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的長效培訓機制,建立起他們全心全意為高校畢業生做好就業服務的服務意識,踏踏實實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培訓內容可以是國家的政策解讀、工作崗位的責任與意義探討以及工作技能水平的提升等等,不斷提高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系統、科學的培訓,增強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業務水平。第二,建立專家型、學習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家管理團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包括各個專業就業現狀的調研,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就業線上信息平臺的搭建、就業線下工作的組織等等。通過專家團隊的智力支持,推動就業指導服務現代化、規范化發展。第三,人才就業服務中心要和高校展開深度合作,將就業管理及服務的重心下移,支持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畢業生就業管理機制。人才就業服務中心與院系合作,建立就業指導小組,由具有就業指導專職資質的工作人員和熟悉學生情況的老師一起,對本院系的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學校院系的教師也要加強校企合作,充分了解人才市場的供求信息,提升就業指導的目標性和實效性。積極組織開展就業形勢研討會,及時傳遞就業信息,分享交流就業指導工作經驗,解決重難點問題。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課,不應該只在臨近畢業的階段開始實施,而應該在整個大學階段,開展全程化、系統化的就業指導課程。將適用性教育與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分模塊在各個階段的教學中穿插就業指導課程。比如,針對大一新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所學專業和未來的就業導向、工作崗位情況等等,讓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標,建立起正確的職業規劃理念;針對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則側重就業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穩定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導學生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性能力;針對大四的學生,這部分學生面臨實習和就業的壓力,除了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的宣傳,還要重點強化鞏固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能力,同時加強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和就業前景的形成教育,充分激發學生的就業熱情和動力,樹立對個人前途的樂觀心態和信心。
根據就業市場專業人才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減少因主觀因素造成專業人才的就業局限。“請進來”,是將學校打造成企業人才培訓基地,通過學校與企業在教育學生的“雙元定向”,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的深度對接。學校與企業合作,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讓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前能夠有一個社會身份的過渡,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白叱鋈ァ?,是開辦大學生就業實訓基地,實現企業、學校、學生各取所需。高校通過與用人單位共建就業見習基地的形式,既可以讓用人單位通過實習來考察學生,從中篩選到自己需要并滿意的員工,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大學生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目前,我國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還不成熟,在學生的培養中,僅限于創業精神的宣傳和鼓勵,對于個人創業的心理準備、政策環境、物質條件、市場導向等方面的問題,缺乏系統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面對創業有些望而生畏。其實,在現實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創業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具備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學生知識豐富,思維活躍,眼光敏銳,捕捉市場的能力較強,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都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平臺。因此,要加大對學生創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開設創業通識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技能水平,提供平臺支持學生創業實踐,更好的進行自主創業。
就業供求信息不對稱,是身在校園的大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主要以各級人力資源市場與網絡傳媒為主,這與畢業生就業實務這塊相分割,各自為政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供求信息的充分對接。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著力打造統一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要涵蓋大學生就業技能、就業技巧、就業指南和創業知識等內容。注重就業信息的維護,及時更新相關軟件系統,專業的軟件研發或使用一定要符合就業指導的需要,并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積極引入新型網絡手段與交流方式,在校園網站上開設就業專欄,通過智能手機建立微信、微博等信息工具進行就業政策、招聘信息的宣傳教育,提高信息化平臺使用效率,有效提升服務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和水平。
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社會層面,要為大學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渠道,鼓勵大學生積極就業和創業。另外,還要把大學生失業保障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對一定時期內沒有就業的大學生給予適當的經濟救助。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大學生、貧困大學生和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補貼,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國家的溫暖和關懷,促進我國社會穩定、教育的未來和國家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