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俐蘋 東華理工大學 余澤飛 東華理工大學計劃財務處
新經濟時代指的是以技術、商業實踐以及經濟政策為導向的一種良性互動,它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新經濟時代的具體表現體現在快速的經濟增長、收入增加、低失業率以及適度的通貨膨脹。新經濟時代的出現對于歷史而言,是一種進步。尤其在經濟全球化后,新經濟時代為眾多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創造了新的機遇。因此,我們需要正視新經濟時代下的創業與管理變革,才能為我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持續注入生命力。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社會轉型開始成為人們普遍熱議的話題。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時代即將迎來發展的黃昏時代,而以德魯克為首的一眾西方學者則為管理理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最終,社會轉型逐漸迫使人們對創業和管理變革產生新的思考。為了適應社會轉型所提出的新需求,眾多理論界學者紛紛開始對管理體系做出改良,其改良核心在于使傳統的工業時代生產經營方式,能夠持續適應發生變化的市場需求。如計算機集成管理、敏捷制造體系、柔性制造體系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然而,受到競爭機制變化的影響,即使對傳統管理體系進行改良,依然無法適應社會轉型下的需求,這需要從更深層次的方向出發,并尋求創新。在此背景下,再造工程理論的提出為管理體系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再造工程理論指的是對傳統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新思考和設計,以使工業化成品在成本、品質、服務、速度等方面獲得巨大改進[1]。這個理論首次由邁克爾·哈默以及詹姆斯·錢辟提出。他們認為,通過流程再造理論能夠打破分工理論的局限性,從而在管理方面體現企業的競爭力。在前人的基礎上,彼得·圣吉創造了學習新組織理論。該理論明確指出知識才是創業和管理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通過創新和改革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個人或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這次理論界的創新,使人們逐漸意識,創新、速度、多元、靈活等特性,比穩定秩序帶來的低成本、低使用率更具有優勢。而在管理理論創新的同時,人們開始將研究重點放在對新型社會本質的探討當中。信息社會概念由此產生。信息社會產生的標志,在于從事管理、技術的工作者數量大幅超過單一從事生產的工作者數量,而且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服務行業工作者開始從事創造、處理等工作事宜。由此可見,信息社會的誕生,對國家、社會、企業乃至個人的生產活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信息知識的多寡開始成為生產要素中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或個人,也開始將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提高自身創新和管理能力的標準。在此過程中,由于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使得社會上的失業率大幅下滑,通貨膨脹也保持在穩定狀態,新經濟時代由此到來。而在新經濟時代到來后,創業經濟的概念同時被提出。德魯克在觀察1970 年至1985 年時正處于新經濟時代的美國后提出。在新經濟時代下,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企業也唯有重視創新創業精神,才能為企業收獲生機。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中,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浪潮,由此使國家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在傳統的工業社會中,社會生產經營方式較為單一,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不需要對創業和管理進行改革。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創業與管理帶來了新鮮的土壤,這也是創新和管理改革重新被重視的根本原因。我國目前正處于新經濟時代的開端,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能在此背景下收獲成長和發展。
在新經濟時代下,創業活動與管理工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許多企業也將擁有這兩種能力作為考評工作者的標準。但是創業活動和管理工作又是相互對立的,它們理念不同、形式不同、執行方法也不同。因此,了解新經濟時代下創業活動與管理工作的區別,顯得十分重要。首先,創業活動注重探尋機會,管理工作強調計劃的執行邏輯性。在幾乎所有的管理教材中,都會提及“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然而在新經濟時代下,大多數創業活動都并未制定詳盡的創業計劃,而是完全遵循創業者的本能。例如薩阿斯·薩阿斯瓦斯曾經對創業者的創業活動展開了細致的分析。他從因果倒置角度出發,找出了創業者不遵循計劃的原因。在管理工作中,因果關系是正常的。即大部分企業展開管理工作都是從市場營銷定位著手,然后根據產品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對市場進行劃分,進而通過成本、收益等確定目標市場,才能將產品投放市場,最終進入顧客手中。而在因果倒置的狀態下,創業者卻首先需要接觸顧客,并及時獲取顧客的需求,才能借助資金或戰略伙伴擴大銷售規模,進而在市場環境中占據更多顧客和資金。由此不難看出,創業活動需要以顧客為起點,并以滿足顧客為基礎,才能盡快占領市場,并獲得良好收益。其次,創業活動能夠撬動資源并整合資源杠桿,管理工作強調技術和資源。對于許多創業者而言,撬動并整合資源杠桿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為資源杠桿并不掌握在創業者手中,而是掌握在社會以及資本手中。基于此,創業者能夠通過運用不屬于自身的資源,創造出具有巨大財務價值的產品或概念。簡單而言,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沒有創造實體的商品,卻能在新經濟時代下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或商業概念,從而晉升為資源的組織者和擁有者。再次,創業活動關注速度和行動,管理工作強調穩定性和秩序。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結構嗤之以鼻,認為這種管理模式擁堵了上升空間,是官僚體系的代表。然而,正是這種“金字塔”式的層次組織結構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統一而穩定的領導和指揮,這有助于在新經濟時代下維持社會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而創業活動的本質在于對資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對創業機會的靈敏感知。因此,創業活動需要依靠速度和行動,快速將機會轉化為肉眼可見的價值,才能使創業收獲成功。最后,創業活動關注成果和細節,管理工作強調流程和過程改進。管理工作經過長時間發展,許多企業早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而在工作過程中注重合作、分工,已經成為企業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創業活動顯然更具探索性,而創業初期的資源短缺使創業者必須關注成果和細節,并在最短時間內收獲回報。在新經濟時代下,這要求創業者時刻把握產品細節,并為顧客提供更優良的服務,才能在創業活動中獲得成功[3]。
創業活動的主體是創業者,同時創業也是創業精神和創業價值的有機結合。因此,在新經濟時代下,一個創業者能否收獲成功,將受到以下三種因素的制約。第一,個人特質。在每個人的DNA 序列中都存在冒險特質,也正是我們常說的企業家精神,這種特質視不同的個人特質及周圍環境影響。而在現實社會上,善于冒險、勇于創新的企業也更擅長培養這種精神。基于這種情況,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基于個人特質,對創業或管理進行重新考量,以適應新經濟時代下的發展。第二,創業機會。新經濟時代下主導的市場經濟,創業機會與日俱增,同時催生無數人走上了創業的道路。而伴隨社會進步以及科技發展,在使創業機會增多的同時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尤其是在就業市場日趨嚴峻的當下,無疑激發了創業者的創業動機[4]。第三,創業的機會成本。通常而言,創業者的機會成本普遍較低。也就是說,如果創業者不創業而選擇按部就班地工作,他們所獲得的預期收入將遠低于創業所帶來的收入。除此之外,企業內部為了強化管理所設置的KPI 等競爭考核機制,將持續降低創業機會成本,進而使更多人愿意通過創業實現自身價值。
交易成本理論指出,企業和市場是能夠相互替代的。企業通過管理、行政等活動組織經濟活動,而市場通過交易、貿易等組織經濟活動。當經濟活動逐漸淪為這一種具備不確定性質的活動時,用企業取代市場能夠節省更多的交易成本。在新經濟時代下,中層管理人員通常擁有較多的資源配置權。但是,中層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中更關心自身職務的晉升,而不是關心顧客的利益。除此之外,資源配置使部門利益得到強化的同時,卻加強了部門之間的隔閡,這種結果導致資源始終在部門之間重組流轉,并對資源造成嚴重浪費。而在新經濟時代下對創業與管理進行變革,一方面能夠運用創業思維和與時俱進的管理意識開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通過開創創業、管理新事業,使資源始終圍繞創業與管理進行重組與整合,以推動企業各部門之間正常發展。
英國學者埃爾頓·彭羅斯指出,將特定的資源進行整合并置入管理框架之內,就能成立所謂的企業,而生產性資源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因此,企業為了尋求成長與發展,需要依靠生產性資源獲取生產機會。而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有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在其內部產生各種利用或未充分利用的生產機會。如果這些生產機會并未和最新的創新活動和管理工作相結合,必然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基于此,企業需要通過管理在企業內部培養和聚集創業者隊伍,并和企業內部生產機會相結合,進而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動力[5]。
新經濟時代下,創業活動早已不是單純的產品業務管理,而需要以創業與管理為導向變革,讓管理者以創建和管理新事業的方法管理創新活動。在此過程中,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和管理能力,將為新經濟時代下的新事業發展賦予精神內涵。對于多數創業活動而言,創業者既要是管理者,還要是財務員,更是活動策劃等。尤其是在創業的初期階段,許多創業者迫于生存壓力,以及對未來發展無法準確預測,使得創業者往往忽視上述眾多工作,從而為企業未來發展帶來諸多問題。由此可見,新經濟時代下,創業者需要具備身兼數職的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而從新事業的管理方面出發,往往要求創業者以及創業團隊中的成員一專多能,而不是像傳統管理那樣進行分工。除此之外,新事業需要在運營方面富于創新,才能使創業者在管理理論和創業方法上持續獲得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時代下,無論是創業活動還是管理工作都應該努力適應新的時代背景,并持續追求改革,才能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因此,通過激發創業動機、資源重組與整合、培養和聚集創業者、對新事業的創建與管理等方式,在有效提升創業與管理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個人和企業創業、管理能力,這對于我國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