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體育部
運動負荷,主要是指學生在運動時承受的生理緊張,其可以反映出體育教學、訓練中學生的生理機能變化。通常情況下,體育教學的體育負荷需要結合修改后的人體生理技能、人體適應性變化規律,確定最終訓練量,簡單來講在體育教學時需要緩慢、逐步的對運動負荷進行增加。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身體情況,利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做好運動負荷的調整與控制,加強體育鍛煉,突出體育教學價值,提升學生健康水平,進一步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發展。
在體育鍛煉中,人體會受到運動負荷的刺激和影響,在該條件下機體功能會出現結構適應性改變。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熟練掌握運動負荷相關知識。一節高質量的體育課堂,不僅需要結合學生體育認知活動規律,還需要滿足人體生理技能運作規律[1]。一般情況下,在體育課中包括準備環節、基本內容、結束階段,在設計不同階段的運動負荷時教師需要結合不同運動內容的身體技能特征,保證運動負荷滿足學生機體活動變化趨勢。并且,教師還需要掌握身體恢復階段超量恢復定律,注重超量恢復,如果運動負荷超出了學生身體能夠承受的生理范圍,需要較長的恢復期,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身體健康。此外,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宜范圍內,大負荷刺激產生的體育訓練效果要好于小符合刺激產生的體育訓練效果,因此教學中需要保證一定量符合,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合理調節與控制運動負荷。
運動強度,主要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練習所用的力量大小、機體的緊張程度。對運動強度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有練習時的速度與負重量。例如,在百米快速跑中,學生跑后即刻心率能夠達到每分鐘180 次以上;慢跑一分鐘,心率通常是在每分鐘130 次左右;前者強度相對較大,后者強度相對較小。在體育教學中,跑、攀登、跳等都屬于強度較大的項目;走、投擲、爬等都屬于強度較小的項目。
運動時間,主要是指體育課練習總時間,或者是每個練習間歇時間,保證科學合理密度、強度的基礎上,練習時間持續長短和運動負荷大小有著緊密的聯系。若一節課學生長時間在較強運動中,那么其運動負荷就相對較大[2]。
練習密度,主要是指單位時間內重復練習次數,在運動負荷中其反映時間與數量之間的關系。練習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運動負荷,通常和運動負荷成正比。
在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難易程度是否合適、教學方法是否恰當、組織措施是否得當、講解示范是否正確和規范,都會對運動負荷造成影響。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分組時,沒有考慮到學生數量,分組較少,以至于學生等待運動的時間相對較長,這時運動負荷是較小的;若學生運動間歇時間較少,這時運動負荷是較大的。
個體差異性,主要是指學生身體機能水平存在不同。在體育教學中,相同的運動訓練對于不同的學生,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3]。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快速跑完50 米,跑完測量學生心率,有的學生心率超出180次/分,有的學生僅僅達到170 次/分。
通常情況下,在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標準型;第二種是雙峰型;第三種是前高后低型;第四種是前低后高型等等。第一種類型,主要是指運動負荷從小打到,逐漸提升,持續一定時間后,逐漸降低;第二種類型,主要是指學生承受兩種運動負荷較高的運動訓練;第三種類型,主要是指體育教學前半部分運動負荷較大,后半部分運動負荷較??;第四種類型,主要是指體育教學前半部分運動負荷較小,后半部分較大。例如,前半部分開展投擲訓練,后半部分開展連續立定跳遠。不管利用哪種模式,運動負荷調節策略需要堅持高低結合、動靜交替的原則。一般情況下,把正常學生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是在每分鐘120-140 次左右,而一節課上該心率保持時間控制10min 以上,且以中等強度、中等量結合為主,并對學生課后恢復進行兼顧。
體育教師應結合人體機能發展特征與內心情緒變動規律,進行運動負荷曲線的設置,給予運動負荷總體進行條件擬定,提高到某種程度的情況下保持相對平穩,后續緩慢降低[4]。然而,因為生理負荷受到多個因素影響,所以運動負荷曲線要圍繞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身體訓練情況加以整合。不管選取怎樣的鍛煉模式,都應貫徹高低結合的思想。比如課程的基本訓練是立定跳遠,在學生初步了解運動流程之后,可鼓勵學生進行迅速奔跑,另外增加兩次跳遠訓練,之后開展運動強度較小的體育游戲,有效的完成負荷節奏調整。
此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生理變化、心理變化,調整運動負荷節奏。因為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運動負荷情況下,學生表現出來的生理情況、心理情況是不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運動中認真仔細觀察學生情況,及時和學生做好交流和溝通。通常情況下,運動負荷強度檢測模式具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觀察法;第二詢問法;第三脈搏測量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生理外在表現,如表情、出汗量、臉色,及時進行反應,對負荷量對學生的影響進行判斷,科學進行調整。在訓練結束時,針對不適應的學生,教師需要檢測其脈搏,且積極詢問學生的感受[5]。此外,學生也要學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負荷量進行調整,如果感覺負荷量超出能夠承受的范圍,需要及時告知教師,及時對負荷量進行降低。并且,教師需要多總結和多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調節與控制運動負荷。
因為體育課程體現出直接化的身體訓練過程,那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精講多練,確保學生主動訓練的密度占據較大比例[6]。并且,采取講練結合的形式,以增加學生運動符合以及實際的訓練密度為目的,引進多種聯系方法,包含魚貫訓練法、循環訓練法等,適當給學生提供自主訓練的機會,延伸學生運動空間,設置對應障礙物,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提高體育訓練難度。與此相反,如果學生面臨的訓練負荷比較大,要妥善的減少訓練時間,把同時鍛煉的形式劃分為互相觀摩的形式,優化訓練實際內容,達到緩解學生運動負荷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體育教學中做好運動負荷的調整與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體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究其原因教師沒有做好學生運動負荷的調整與控制。想要有效解決該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意識到運動負荷調整的重要性,并結合學生身體素質,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有效調整與控制學生的運動負荷,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