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云 張家口學院
傳統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育人模式有著諸多缺陷與不足,比較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講解,從而忽視了學生未來就業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不能確保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快速適應復雜的社會。對于該種情況,我國明確表示,需要構建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對行業的指導,防止紙上談兵,建立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此次就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對院校合作基礎上如何有效提升CT 檢查技術人才培養效果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希望以此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伴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進步,醫療衛生行業也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各級各類型的醫院大型醫療設備更新速度非常快,比方說,醫學影像檢查設備-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CT 機等從以往的大城市大醫院普及到了現階段的縣級及以下基層醫院。按照相關調查研究,可以從中發現沿海區域縣級和區級醫院均配備了計算機X 線斷層掃描機。伴隨CT 機的不斷普及,接受CT 檢查的病患數量在不斷增加,現下大部分醫院的CT 檢查人數均出現了超過一般X 線的檢查人數。而隨后所帶來的就是從事CT 檢查的技術人員不足,該種不足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同時也體現在了質量上。主要因素在于現階段在崗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員不具備CT 檢查技術專門培訓,不能夠獨立操作;再者,CT 檢查技術人員的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還有待提升。當下,中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才培養計劃涵蓋了CT 檢查技術內容,不過由于教學時間與內容有限,不能夠滿足單位對于CT 檢查技術人員的技術要求。為了充分滿足各級醫院逐漸增加的對于CT 檢查技術人才的需要,開拓CT 檢查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需要開展院校合作,在該專業中選擇一部分學生,將其培養成CT 檢查技術人員,這對于院校人才培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按照國內已有調查研究表示,各級各類醫院對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員要求是有差別的。普通醫院對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需求量比較大,而對于高等醫院以及有關私立醫院,還有部分機構而言,則比較傾向于那些綜合操作能力比較強,同時專業知識扎實且人工成本不高的復合型人才。
不過,在醫院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方面,尚未出現比較清楚的定位,對于人才培養目標也還有待明確,學生未來就業方向也不清晰。正是由于上述問題,致使醫學影像檢查專業始終停滯不前,同時學生綜合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而在中國,對醫院與學校合作人才培養方面,擬定了相關統一的標準與要求,即普通本科學習人才培養主要方向為診斷醫師,在培養這一學歷人員具備出具診斷報告的資質;對于中等職業院校以及高等職業院校而言,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操作,故而人才培養方向就是專業技術工作人員。但是,在當前的普通醫院之中,CT 檢查技術工作通常是交由普通本科畢業的學生進行的,這樣一來致使那些中等職業院校與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無法順利上崗,面臨著失業或崗位不對口的風險。并且,因為一部分因素所限,人才需求根本無法得到全面滿足,CT 檢查技術用人多被高等醫院占據,普通醫院CT 檢查技術人才嚴重缺乏,中等職業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資質不夠無法及時進入工作崗位。
CT 檢查技術與一般的檢查技術有很大的差別,這種技術具備相當強的實踐性,而非只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就可以掌握的,故而在這一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則需要從實踐操作部分以及處理實際問題方面著手,此為專業教學的關鍵之所在。再者,CT 檢查是醫學教育中的一部分,故而應當進一步了解到,CT 檢查技術專業與別的專業不同,因此,在院校合作基礎上提高CT 檢查技術人才培養效果需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要想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應當從各方面著手,比如,應當先了解醫院的CT 檢查技術人才的來源和關鍵渠道,再比如,需要了解現如今醫院中相關技術人才所需職業素養、人才數量等,如此才能明晰專業CT 檢查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其次,需要開展專業培訓,讓學生在完成相關專業學業以后就可以獨立擔任諸多CT 類檢查工作,而無須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開展二次培訓,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與成本。
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對專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不過均具備閃光點。但是,對那些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而言,其有著很多的寶貴閱歷能夠讓其他人才學習與吸收。特別是在一些大型醫院從事醫學診斷工作的人,這些人的工作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同時還需要根據醫院發展和社會發展進行有效創新,尋找到與醫療衛生行業發展方向相符的方式。理論小于實踐,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實際工作當中有著諸多地方需要改變,因此需要不斷吸收這部分人的經驗和教訓。
院校合作培養是現階段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趨勢,同時還是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的關鍵手段。高校需要挑選合適的醫院,和醫院訂立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為學生擬定針對性的培養計劃,讓醫院作為學生畢業實習基地,增加學生對醫院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給學生未來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其次,院校需要建立雙師型教師團隊,這一雙師型教師就是擁有雙能、雙證、雙層次的教師。雙證就是教師和醫師資格證;雙能就是教師與醫師職業素養;雙層次就是不但能夠傳授給學生相關專業知識,還可以進行實踐。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是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之所在,同時還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手段。
比較教師講授和教材上知識的學習,當前學生比較傾向于通過網絡模式學習專業知識。互聯網時代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這一門學科帶來了趣味性,非常多的學生愿意主動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知識學習。運用全民網絡時代發展,在網絡上構建健全的專業平臺。學生能夠經過該平臺學習平時學習過程中接觸不到的知識,而且有時間在平臺上鞏固以往學習的知識。平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進行:1.在線互動。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在線問答,不但能夠節省時間,還可以變成教學視頻出現在平臺上,從而有效解答學生相同問題的疑慮。2.構建健全的網絡題庫,CT 檢查技術學習內容較為繁重,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做題鞏固所學知識,繼而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構建網絡題庫,有利于學生隨時自我監測,增強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
高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設置不具備創新性,原因在于中國傳統教學模式造成的不足,教師對這一專業的課程設定比較傳統,課程內容有著相當的隨意性,實踐操作不系統,教師教學中把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分開講解,致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如此就談不上提高學習效果了。該種課程設定不夠創新,不能緊跟時代發展,不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對教師教學沒有好處,對學生學習同樣如是,長此以往下去學生便會喪失學習的興趣。而院校合作要想提高CT 檢查技術人才培養效果,就需要創新課程,強化培養實踐技能,在課程內容上需要包含CT 檢查掃描與PACS 技術等內容,專業課程的開展關鍵是為了學生在往后工作中可以得到更好的應用。基于此,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增加社會實踐,邀請醫院骨干醫師指導學生,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
總而言之,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還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在目前,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促使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與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強化對現代臨床醫學的認識與了解,堅持專業與誠實守信的準則,為醫療行業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