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蘇州市興瑞稅務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財政部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對從外進口的設備軟件的并對其進行改造銷售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其所需繳納的增值稅稅率仍按照13%進行繳納,但是對超過3%的部分實行退稅。雖此類稅收優惠政策并非直接針對高新技術企業,但是高新技術企業本身的業務范圍就偏向于軟件設備和科研技術,因此其在增值稅稅收優惠方面的運用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
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稅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稅率、稅額、稅基和時間期限這四種優惠政策,但是高新技術企業一般僅僅涉及稅率、稅基和稅額這三種優惠政策。
一是稅率的優惠:根據我國企業所得稅稅法的相關規定,對高新技術企業征收企業所得稅時可按照15%的稅率進行計算征稅,同時高新技術企業還可享受成立當年即可向稅務機關申報享受優惠稅率[2]。
二是稅基優惠,也就是稅前扣除優惠,實際上就是以企業本期實際發生的數額為基礎,按照一定比例計算應納稅額,并在計算時可以相對應的扣除一定的數額。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稅收優惠政策,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發費用的扣除。根據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在企業前期進行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等全新項目的研發項目,在計算企業本期應納所得稅時允許將研發時支出的各項費用按規定比例進行扣除,對未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費用,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2021年的全新規定,按照100%的比例進行加計扣除,并將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科目;對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費用則按照200%進行攤銷,相比之前攤銷的比例提高了25%[3]。
另外一類則是主要針對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的優惠。財政部相關文件指出,將2018年1月1日制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該項優惠政策主要是對企業在期限范圍內購置的大型技術設備等固定資產,若其單位價值在500萬元以內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一次性扣除并計入當期成本費用,不再分年度進行折舊核算[4]。
三是稅額的優惠政策。在企業進行技術或者項目轉讓時其所獲得的收入小于等于500萬元的免征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稅[5]。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的落地需要具備豐富的財稅經驗的人員來完成。財務職業水平直接影響到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在企業中的運用。由于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秉持重發展輕管理的運營模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職務定位不準確、財務人員業務知識更新滯后等現狀,從而導致企業存在財務管理層次偏低及稅收統籌方面偏弱的缺陷。
一是高新技術企業對財務定位不準確?,F實審計中,我們發現高新技術企業財務人員缺乏對研發相關稅收法律法規系統、完整的認識,無法準確深入地理解稅收政策。原因在于企業對于財務職務的定位,很多企業對財務的定位在于記賬。由于企業對財務定位的不準確,從而導致財務在經營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偏低,更多地側重于經營活動的事后核算,具體表現為財務在對完善企業財稅風險方面,由于自身權利與職能的限制,無法通過對企業經營活動事前、事中的參與進行系統、有效地規劃與執行。
二是財務人員業務知識更新滯后。國家對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伴隨著社會進步與企業的發展不斷進行完善。但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存在財務人員業務知識更新不及時、專業經驗教條化等問題,企業存在的財稅漏洞無法通過內部進行及時糾正。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相關規定,對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期間所產生的經費其歸集的范圍、標準和如何進行核算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是高新技術企業受資金管理的限制,在實際進行研發工作時與文件的要求相差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財稅風險[6]。
根據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相關規定指出,企業一年總收入中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收入超過本年度總收入的60%的部分,需按照《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的具體細則進行明確列示,但是受專業跨度過大和企業內部財務工作人員的疏忽,企業內部對高品收入的界定劃分不明,與一般產品的收入核算賬面不能清晰的劃分出來,為后續企業進行申報納稅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與此同時也提高了高新技術企業后續可能面臨的稅務風險[7]。
高新技術企業需進一步加快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將企業內部的稅收籌劃和日常的經營活動緊密相連。從企業內部的角度來看,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保障基礎是企業內部完善的財務稅收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穩定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在充分的認識到需要結合企業內部發展狀況和企業實際發展需求的同時,也要加快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全面落實預算管理體系、應急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機制,進一步促進企業高質量、高效率穩定發展。在企業進行研發活動時,在項目開始前期企業的財務部門和研發部門必須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針對項目研發可能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對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可能產生的收入進行核算,討論研發活動前期的預算、中期的支出及后期發生核算和結果的評估,保證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完整性[8]。
高新技術企業需不斷推進企業職業培訓的常態化和制度化,這是由高新技術企業本身具有極高的技術性質這一特征所決定的,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日常教育培訓內容,注重培訓內容的多樣化,能滿足不同崗位的員工的不同需求,使得員工能夠及時的接受到有差異性的專業培訓;二是要加快完善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制度化,保證固定人才培訓經費的定期投入;三是高新技術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不斷的加強學術交流,公司內部要形成良好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氛圍,還要與外部企業及時的進行溝學術交流,進一步促進本企業管理人員水平的提高。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企業研發資產是否安全可靠、使用經費是否合理有據、研發人員工作是否高效、財務核實信息是否準確可靠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部門負責監督評價,在此情況之下,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快建立健全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內部審計制度,保證內部審計制度合理合規,為企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
高新技術企業應加強外部協調工作的建立與運用。一是合理利用第三方服務平臺,運用其專業能力對企業經營管理所遇到的困難進行指導,積極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與研發水平。二是建立保持與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保證企業在當下及未來稅收政策上具有高度理解性與可操作性。
在近幾年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沖擊下,兩會的召開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前景指出了更加深刻與清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高新技術是當今新時代發展的重點、痛點與難點,面對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愈發重視,新時期高新技術企業必須積極落實稅收政策,降低不必要的稅收成本,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控制稅收優惠政策的風險,保證高新技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充分掌握與發揮現代科學技術與理念,為推動科教興國時代之步伐獻出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