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琴 山西省柳林縣三交鎮政府
山西省于2005年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19年老年撫養比則上升到了14.95%。隨著人口結構的調整,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能否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對解除老年人的后顧之憂,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意義重大。現階段,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它的可持續性發展。
最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方式是以捆綁制的形式進行的,保障了他的覆蓋率,但由于采取在是強制性繳費,并且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措施規范約束,造成后續的斷繳現象和繳費檔次選擇偏低問題,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1.政府補貼不合理
從補貼標準來看,不管是基礎養老金的補貼率,還是補充養老保險的補貼率,更多體現的是繳費檔次越高,補貼率越低。出于理性經濟的考慮,更多人選擇低檔繳費檔次。
2.待遇領取標準偏低
2020年山西省的基礎養老金為110元/月,各市縣則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經濟狀況再給予相應的補貼。這樣的待遇標準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相匹配,對解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問題微乎其微。
目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保費收繳業務由稅務部門受理,而人員參保信息登記、變更等仍由農保經辦機構受理,給參保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利。而且繳費政策稍有變動,雙方系統需要同步更新,也導致管理成本的增加。
山西省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人員居多。現在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行的是省級統籌,跨省的養老保險無法進行有效轉移,無形中限制了人員的流動,降低了居民的參保意愿,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現有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大多是在改革中應急立法的產物。不同法規、不同制度之間缺失必要的銜接,甚至存在沖突。由于缺少相關法律監督,在養老保險基金營運過程中甚至出現大量基金被挪用、擠占、貪污的現象。
山西省2019年末農村居民人均吸支配收入12902元,200元的養老保險費用只占1.55%,可見收入不是選擇養老保險繳費檔次的絕對因素。作為理性經濟人,出于趨利的思想,每個人自然會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行為模式。
1.必要的宣傳和引導
社會各階層文化程度不同,所處環境、人生閱歷也不同,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載體和工具,配以經濟激勵的手段,讓所有居民都能真正理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對政府加以信任。
2.設計合理補貼標準
入口補方面,政府可以考慮剔除參保率較低的繳費檔次,并通過專業機構的精算分析,對某個檔次的補貼設置最高標準,以引導人們向這個繳費檔次靠攏。另外,通過法律強制性手段要求所有應參保人員參加最低檔次的繳費,保證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和保險基金的充足。
出口補方面,政府應當在財政能力承受范圍內,根據物價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適時增加基礎養老金的財政支出。
3.基金保值增值
政府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嚴格的選拔,施以優惠的政策,選擇專業的養老保險基金經營機構來管理社保基金,在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盡量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以期提高老年人的養老待遇,同時吸引年輕人將參加社保作為理財首選,從而充實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金額。
農保經辦機構更熟悉各項參保相關政策,且詳細記錄參保人的相關信息,在各鄉鎮都有服務網點,農保代辦員也熟悉參保人的具體情況,對繳費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保證。鑒于此,養老保險費用的收繳建議由農保經辦機構負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交由專業的基金公司打理,既能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又能實現基金的收益性。政府則只對基金的運行實施監管責任。保險金的發放工作交由稅務部門,實現流動性。這樣可以徹底解決參保人員多頭跑、業務理不清、辦理業務成本高的問題,也能合理地利用公共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好地為參保居民服務。
用好民生山西這個APP,所有養老保險相關業務可以集中在這一個APP上辦理,既提高了大眾識別度,同時簡化了流程,符合資源節約的要求。
經濟發展狀況相差無幾的省份可以先試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跨省轉移,進而在國家層面上予以推動,方便不同地域間人員的流動。做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方便不同工種間人員的流動。
社會保障法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它由一定數量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命令等構成。我國東西部差距較大,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社會保障法,現階段還不太現實,但建立省級的規章制度還是可行的。
《山西省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條例》的實施彌補了山西省關于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立法上的空缺。政府可以通過立法手段繼續推進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商業養老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分工的不同、風俗文化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的人們對養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還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全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