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甜 金昌建設有限公司
在該工程中,規劃面積為19000m2,該建筑屬于高層建筑,包括地下1層與地上26層,其中包含裙樓5層,總建筑標高為122.7m。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根據要求將主體框架設計為核芯筒結構,并且其基礎采用CFG樁基,保證整體的設計符合要求,滿足現階段的需求。案例工程地位位置較為獨特,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明確,地下水以大氣降水為主要來源,通常情況下在地面下2.5m左右,其對混凝土無腐蝕,當地的年平均氣溫為12.5℃,年平均降水量737mm,最大凍深為50cm。
現階段高層建筑中常見的結構體系較多,如框架結構,主要是以柱構件、梁為基礎,形成連接結構,可以有效承受豎向載荷,同時也可以承受水平載荷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也是現階段常見的結構體系,該體系主要是利用建筑物的墻體來承受水平荷載與豎向荷載,同時還發揮出圍護與房間分隔構建支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較為常見,在應用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優勢,通過框架結構與剪力墻結構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結構體系,滿足現階段的需求。現階段還存在筒體結構與轉換層結構體系,不同的體系具有明顯的優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
首先,工作人員應做好施工準備,以案例工程為例,分析案例工程高層區基底相對標高數值,并分析裙樓區基底相對標高,在工程開挖前將水降至坑底標高的50m以下,以降低該因素產生的影響。在樁基施工降水過程中,應注意其對周邊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基礎沉降情況,保證其影響在合理的范圍內。選擇合理的降水方案,本工程選擇坑底四周設置盲溝與局部井點降水,在設置盲溝過程中,保證其各項參數在標準范圍內,工程中的盲溝寬度為1m,深度為1.2m,溝底直徑設置為400mm,每間隔一段距離設置集水井,通過水泵抽水來達到最終的目的。
其次,工作人員應明確各部分的施工流程,針對實際情況開展處理,確定開挖的工序,利用挖掘機將產生的土方運輸,設置合理的周邊盲溝,并利用小挖掘機進行樁間土的挖掘,通過大挖掘機裝運樁間土,進行人工樁頭破除,最終進行基底的驗槽,以保證后續的施工全面開展。
最后,在施工過程中應按照施工方案全面開展,通過挖掘機從一側開展挖掘,選擇倒退行駛方式開挖,將上層的虛土處理后進行樁間土的開挖,此時應保證測量人員跟隨,避免出現超挖、欠挖情況,通過機械的挖掘保證其達到要求,當挖掘到設計標高以上100mm時需要進行人工處理,以保證其開挖標高尺寸準確。工作人員在進行樁破除時,應做好標記,沿著標記進行處理,在距離標高位置處設計凹槽,截斷樁,通過手錘等工具將樁頭進行休整,保證其滿足實際需求。
首先,進行防水工藝流程分析,選擇合理的防水材料,本案例工程中選擇LM納米防水涂料,做好基層處理工作,并明確防水配料,選擇符合要求的配料。注重涂膜的處理,本工程選擇厚度在60mm的C20細石混凝土保護層,以保證其發揮出自身的功能,提升工程的整體質量。
其次,做好施工要點的控制,在案例工程中底板工程選擇復合地基與級配碎石褥墊層,通過C15細石混凝土墊層進行處理,利用水砂漿進行找平,形成找平層,同時利用高分子防水涂料進行處理,設計保護層,利用現澆防水鋼筋混凝土筏基進行處理,建立擋土墻,現澆防水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具有良好的作用優勢,可以促使其功能提升,提升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
最后,合理進行基層處理,施工人員應保證基層的堅固性與密實性,確保整體的強度與坡度應滿足設計需求,以避免出現安全隱患。對于基層表面來說,在交接過程中,應保證基層的陰陽角角度合理,陰角直徑應大于50mm,其陽角直徑應大于10mm,滿足現階段的需求。
首先,在進行密肋板施工中,應明確其施工工藝,首先進行找平放線,安裝主次龍骨,做好支柱與縱橫拉桿處理,安裝支托角鋼,安放膜殼,保證堵氣孔合理,刷脫膜劑,利用膠帶進行堵縫,做好肋梁鋼筋與板鋼筋的綁扎,安裝電氣管線與預埋件,對工程開展全面的驗收,同時做好混凝土的養護,拆卸相關的膜殼。
其次,進行膜殼的支設工作,施工人員在現場的處理過程中應保證膜殼的堆放合理,成垛處理,并注意輕拿輕放。做好膜殼的排列,鋪放過程中按照現階段的軸線向兩側鋪放,以避免出現不對等情況。在進行龍骨處理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做好整體的安裝時間控制,做好橫平豎直。與此同時注意膜殼存在的尺寸差異,應仔細地進行膜殼處理,保證其縫隙得到控制,選擇布基膠帶進行縫隙的粘接,以杜絕出現漏漿情況。
最后,進行核心筒施工處理,該環節施工過程中,應明確混凝土墻體的垂直度與厚度因素產生的影響,保證各項準備工作。在模板選擇中應選擇定型的大模板,嚴格按照標準的規定處理,以保證后續的強度與剛度在合理的范圍。設置合理的對拉螺栓,以避免墻身出現膨脹,以提升工程質量。
工程施工過程中,高層建筑結構較為獨特,工作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明確混凝土工程呈現出的特點,針對性開展處理,以保證工程質量。合理進行混凝土裂縫控制,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質,全面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減少收縮與延緩降溫速度,提升整體的拉伸強度,為后續的工程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水泥的配料選擇,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盡量在澆筑過程中降低外界因素產生的影響,尤其是溫度因素,避免溫度過高影響整體的質量。施工過程中也應進行合理的溫度控制,注意溫度的監測,實現信息化控制,控制混凝土的內部溫度,保證其與外部因素實現平衡,全面控制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