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臨 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新興行業逐漸興起、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服務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面臨全新的發展環境,職業教育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與發展挑戰。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1];2021年3月24日國務院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對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學校、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業成果融通互認等作了規定;2021年4月13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職業教育體系的良好構建與發展勢必關系到億萬勞動力的就業,關系到國家長遠競爭力,職業教育的向好發展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民生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問題。[2]
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職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職業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比較薄弱的環節,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職業教育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從體制、規模到質量都存在不適應處。近年來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少,某些專業招生人數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甚至專業消失,而畢業生就業難、企業用工需求急劇增加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職業教育還是傳統的職業教育,沒有向現代職業教育轉化,沒有對接產業發展。教育觀念落后,管理體制不靈活,辦學形式不暢通,不適應整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需求。因此,改變職業教育原有的教育觀念、培養目標、辦學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教育的發展策略,實現由傳統職業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的升級轉變,使職業教育更加現代化,更加貼合社會的用工需求、更加助推國家產業升級,使社會更加接受職業教育、更加重視職業教育學生、更加認可職業教育,因此提高勞動者素質,加速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程是必然趨勢。[3]
在社會重升學教育,輕素質教育、技能教育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一直處于學生、家長不愿意選擇的范疇。
一是用人單位常常以學歷、文憑作為聘用人才的標準。以工業分析技術專業為例,有些刻苦努力的學生經過3年甚至5年的技能培訓,在實驗操作熟練度和技能要點的把握度上比注重理論教學的本科生更強,但是依然被大多數企業以學歷低拒之門外。
二是職業教育的畢業生的社會地位處于低層次。高考的落榜者進入到高職院校學習,初中的“最差生”進入中專,他們是社會上的“三流學生”,大多數人認為考上職業學校就代表著失敗,代表著沒有更好的未來。
綜上訴述,就業碰壁和社會地位低是職業教育選擇吸引力低的主要原因。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如果說培養職業院校學生成為具備技術技能且勝任職業崗位的參天大樹,那么人才培養方案正是這棵樹的樹干。但是,作為最重要的教學過程依據,我市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存在不容小覷的問題。
一是流于形式,質量不高。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各要素齊全,但是仍處于拼湊階段,課程設置應遵循教育的連續性原則,但是具體到前后課程內容依然存在著脫節、割裂、不相銜接現象,難以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學習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二是制定過程中缺乏企業調研、畢業生調研和在校生調研,因此對產業發展趨勢、企業人才需求、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最終導致教學過程難以實現與生產過程對接。
三是人才培養方案陳舊,更新不及時。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著,知識、技能、崗位素養也在不斷的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實現教育鏈與人才鏈的有效銜接,確保人才培養不脫離實際需求。
教師的理論水平較高,但作為職教教師員工素養十分不足,技術技能上不能緊跟時代,大部分教師崗位經驗幾乎為零。
其次,雖然在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占60.0%,但是,仍然處于“職業資格證”加“教師資格證”的“雙師型”范疇。能夠真正掌握企業管理文化和實際生產項目的教師十分有限,大部分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理實一體化”教學也只停留在理論課和實訓課的形式結合。“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有待提高。
2021年3月25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辦好職業教育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就業導向,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和促進就業質量提升。”職業教育其本質是就業教育。通過實際調查,職業院校學生父母受教育狀況偏低,職業構成以農民和工人居多,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處于社會工薪階層及以下的先決條件決定了這類家庭社會資本靜態特征的低起點,低層次,由此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更是民生問題。
近年來,校企合作不斷深入開展,學生就業率提高。但是,相較于從學生中培養人才耗時耗力,企業更傾向于從社會直接招聘所需人才,學生工資低,往往作為廉價勞動力完成實習工作。另外,企業因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難以獲得利益,因此缺乏與學校合作培養學生的動力。[4]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是職業教育學生學習能力弱、自信心不足、思想匱乏,表現出自由散漫、無精打采的精神面貌。
其一,職業學校學生是應試教育階段下唯分數論教育評價體系的“失敗者”,他們是普通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問題學生”,受到的批評往往比表揚多,因此他們學習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其二,他們沉迷于網絡世界,游戲、抖音、快手是其生活的主基調,他們思想匱乏、精神空虛,沒有思辨能力。“沒自信、沒斗志、沒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其三,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發展通道不清晰不暢通,學生缺少奮進目標、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四,赤峰市職業教育的老師一直是“雙肩挑”,肩負班主任和專業課教師的責任,工作任務大、班主任業務不專業,雖然在班主任工作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處理學生的問題,但收效甚微。
作為職業教育主體的學生在主觀上沒有本質的改變,再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都是徒勞的。學生的德育工作恰恰是整個職業教育的最難點。
本課題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對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職業教育的實際工作之中。
職業院校的吸引力低,究其原因是認可度低、影響力低。通過大力拓展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比如新型學徒制、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解決社會待就業人口的學習深造問題,使如退伍軍人、農村農民等人員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使其獨立解決就業甚至創業,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那么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必將得到提升。
目前,校企合作可以解決部分學生就業問題,訂單班培養也相應解決了一些企業的用工問題,但是在教育教學上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5]應當加深產教融合,學校應當通過交流調研了解企業需求,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應該只是拘泥于原始傳統的教學。
企業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因此專業群的建設勢在必行,充分調研科學制定專業群中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發揮專業群的集群效應,使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成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結構,又有嫻熟的實踐技能和優良的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6]
通過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讓教師依據經濟發展需求制度可使用性強的教材。[7]通過參與各項大賽創新教學方法,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給予教師充分的時間深入企業一線,或者通過校企合作錄制一線視頻,創新教師學習前沿的方式,使教師真正掌握前沿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前沿科學,使學生得到充分的技能培養,真正的提升雙師型教師內涵。
就業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問題和民生問題,職業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牧區,就業才是切斷貧困代際延續的直接途徑。[8]因此開拓更直接的更緊密的校企合作方式,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職業資格證書對學生、對工人對待就業人員而言是價值的體現,也是其進入優秀企業的敲門磚,通過建立職業證書體系發揮職業教育的技能培訓作用,提升技能技術,助力經濟升級。
學生工作時職業院校最難、最辛苦的工作,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突破點,尋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方法迫在眉睫,只有煥發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面貌和追求理想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