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羽佳 孟麗敏 李琳 湖北師范大學
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一個基本社會單元,其建設狀況、服務水平的高低對生活在內的居民的認知、情緒情感、行為方式等有著直接而密切的影響。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對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將有重大意義。
通過采取自編《社區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對某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調查,共回收問卷255份。
在受調查的人群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在針對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的了解程度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32%的居民僅僅認為心理健康就是無不良情緒,36%的居民認為心理健康是有和諧的人際關系,20%的居民認為心理健康是有較強自控力。從調查結果看,當前社區居民中對心理健康的意識較為薄弱,更多是憑借自己內心的想法來判斷自己或者他人是否心理健康。
在針對社區居民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困惑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60%的居民選擇了“未來的發展與規劃”,其次是“家庭關系”困擾。而在社區居民對解決心理問題的選擇偏向方面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4%的居民選擇了“找專業機構人士疏導調解”,44%的居民選擇了“向朋友、家人傾訴”,40%的居民選擇了“通過音樂、閱讀等方式調節”或者“埋在心里”。我們可以推斷出社區居民們的心理健康急需專業人士來向他們傳播,讓他們不再將“心理健康”束之高閣,而是能夠正視它,了解它,從而敢于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解決心理上的困擾。
針對研究居民們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結果顯示:在“您是否愿意每隔一段時間來參加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中,有68%的居民是愿意在空閑時間里參加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的。另外,在“您對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有什么建議?”中,參與調查的居民有60%的居民選擇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力度,有56%的居民選擇了應該多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這足以可見社區居民們并不是排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識等方面的宣傳,而是缺少這樣一些人來為他們進行宣傳和傳播。為了更好的幫助他們,我們要持續的做下去,使更多的社區居民來了解心理健康,能夠正視自己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求助途徑。在“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您愿意選擇的心理服務機構是?”中,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56%的居民愿意選擇正規心理咨詢診所;這是我們針對于廣大社區居民們對于他們當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后選擇求助的途徑的調查。同時這份數據也代表著目前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是大多數居民需要的。
在“您希望得到哪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中,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60%的居民選擇了“互聯網心理咨詢”,44%的居民選擇了“電話心理咨詢”,有16%的人選擇了“門診心理咨詢”,說明居民在面對心理壓力的情況下,仍不愿意選擇與醫生當面交流解決,所以要對于社區居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就要先打破居民心中對于心理服務的隔閡,此項結果更體現出了當前社區居民對于接受專業正規的心理健康服務的急迫性。
根據政策要求,應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熱線服務、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精神科治療等銜接合作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服務模式。[6]政府雖出臺了相關政策,社區里自發性的心理幫扶機構參與較多但動力不足,應充分發揮政府在社區治理當中的作用,嚴格根據《有關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社區設立專門的心理幫扶機構等。
根據我國2019年在83個城市中關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所做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社區總量高達28萬,但社區心理服務室卻僅有2.7萬個,心理健康服務普及率僅有9.72%。[7]而受限于心理健康服務的特殊性,我國相關服務人員基本靠各高校相關專業培養輸出,人才市場存在供不應求,水平參差的現象,僅有的數萬間心理服務室也存在人員不足、設施落后和服務水平低等諸多問題。在2020年10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綠林教授在北京舉辦的“創新守護·美麗心靈”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上提到:因為社區心理服務水平的落后,我國在疫情期間導致的特殊環境中,人群心理健康發病率高達30%,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國民的幸福生活。
由于我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起步比較晚,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不到位,導致我國社區居民談“心理問題”色變,群眾普遍認為心理健康問題等同于精神問題,不愿意向他人袒露自己的心理問題,更不愿意向專業的服務人員尋求幫助,導致了“小病拖成大病”的案例在現實中屢見不鮮。如果能讓群眾切實體會到社區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接觸到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務團隊,遇到的心理困擾可以得到有效地解決,那么群眾的認同度自然會上升,也可以消除群眾對心理問題的誤解,正視自身與他人的心理問題,達到保障群眾身心安全的目的。
優化基層保障,確保社區心理健康志愿服務站的各基礎設施健全。例如配備有心理咨詢室、健康活動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測評工具等。通過多次的心理健康志愿服務活動,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快建設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站的重要性。社區心理服務站的成立能夠為廣大社區居民們提供一個傾訴煩惱、釋放壓力的平臺,讓大家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尋求幫助、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也有助于恢復和改善鄰里關系,增加親人之間的親密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溫馨有愛的生活氛圍。
社區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有中老年人、青少年群體、兒童等,不同的群體遇到的心理困擾也會不同,這就需要可以面向不同人群進行有針對性幫扶的專業人才。一方面加強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分級分類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提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水平。通過培訓能夠了解一些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的特征及解決辦法,能夠為出現心理問題的居民們提供簡單有效的建議。加強心理健康案例的學習培訓,可以有效地處理社區居民們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提高社區自我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將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引進來,豐富專業人員的構成結構。如鼓勵心理專業的教授與專家多多開課,將自己高水平的知識宣傳進社區、鼓勵相關專業導師與學生到群眾中去開展知識普及活動,在提高人才與群眾的親和度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國群眾整體的心理知識水平。還可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點對點式的服務,鼓勵人才走出象牙塔,在基層里扎根,加強相關人才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此舉在為服務人員提供穩定工作渠道的同時,也能保證高校人才的穩定輸出。
當前是高速發展的社會,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敢于正視心理健康問題,我們還需要在活動形式上不斷創新,豐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將線上與線下服務相結合。例如,在線上可開展“樹洞回音”活動、生活分享活動,通過創建群聊以及線上溝通的方式來加強與社區居民的溝通,及時了解社區居民的心理狀態。充分利用各種節日、紀念日等特殊時間節點,利用社區科普畫廊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活動,讓心理健康意識滲透到每個家庭。
但是,目前我國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未來的路上仍需引進大量心理學專業人才、兼職心理專家、心理健康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進入社區,培養更加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使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融入到社區工作,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