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梅 陜西陜煤蒲白礦業有限公司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區別,這種不平衡現象使得就業人流流動性很大,尤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急劇向城市流動,雖然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多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對現行社保體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當前來看,我國每個地方的社保體系不太一樣,很多外來流動人口不能享受到本地社保,損害了其權益,也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因此,很有必要對人力資源流動中的社保轉移連接問題進行研究。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我國的人力資源流動量也逐年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為城市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城市社保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問題在于,我國地區不同,社保機制也不一樣,社保的轉移會使得離開地社保支出減少,但流入地社保增加,這也會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
國內的社保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福利等方面內容,是保障群眾生活的主要方式,其作用不可言喻。首先,社保不僅能夠使勞動者的權益得到保障,而且還可以實現協調貧富差距、社會公平分配的目的,有效的緩解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其次,經濟的發展為我國企業擴大規模奠定了基礎,而健全的社保制度能夠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公平競爭。再次,社保可以促進企業深入改革,且提供制度保障。所以說,社保制度和勞動者利益、經濟發展等息息相關,做好社保轉移連接工作迫在眉睫。
之所以出現人力資源流動,主要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調節勞動力市場發展。我國產業結構差異化比較大,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有的區域對勞動力需求大,但是本區域人力資源不充足,但有的區域對勞動需求就比較小,人力資源過剩,通過自由的人資流動能夠很好的彌補上述人資缺口,保證人力資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促使勞動力有剩余或者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能夠進入到對人資需求大的地區就業,一方面解決不發達地區勞動力過剩問題,另一方面也補充了經濟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缺口,使得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我國社保法有相關規定,勞動力跨地區就業,可以轉移其基本的醫療保險。其實人力資源剛開始出現流動的時候,勞動力流動量不足以影響社保轉移連接問題,但是隨著流動量的不斷增加,社保轉移連接就會突顯很多問題,加之不同地區社保機制不一樣,執行力也有區別,這就造成跨地區工作的勞動者不能享受到應有的權益。
1.行業間以及城鄉間社保轉移連接困難
現階段,國內企業養老保險不同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兩者機制不一樣,雖然也一直在調整,但從目前來看,還是需要一些時間。比如勞動者從企業轉入事業單位,或者是從事業單位轉入企業,之前繳納的社保要想連接到新單位中就會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兩種單位的社保體系不同,政府對該問題也在改革和調整中,隨著人力資源加速流動,該問題也變得更加復雜。另外,農村和城市社保沒有關聯性,兩者是個獨立的體系,勞動者在農村繳納的是農村社保,到城市工作后繳納的是城鎮社保,而這兩種社保不能同時用,由此也對人力資源流動形成一定影響。
2.不同區域統籌層次政策孤立
一般我國社保都是通過縣級行政區來管理,但從法律的角度來看,跨區域工作卻要轉移其社保,因此就會出現新的問題,勞動力在A地區繳納的社保,本應該由A地區來提供社保服務,但是勞動力轉移到B地區工作后,卻要B地區提供社保服務,這對B地區不公平。不僅如此,地區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和物價也不一樣,社保金額也是千差萬別,這就不容易計算流動勞動力所支付的社保金額,慢慢的,社保問題所產生的社會矛盾愈發突顯,對轉移連接工作提出新要求。
3.社保信息化程度低
科技的發展會為檔案管理工作提供極大便利,促進該工作信息化,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社保信息化程度遠遠低于預期,不但物力滿足不了需求,而且人力上也是如此。另外,不同地區社保信息查詢和調閱工作也是起步不久,不同的社保體系還未能實現聯網,這對于社保的發展也形成了制約。雖然現在醫療保險能夠跨地區使用,但是也需要轉接雙方的溝通,如果不符合要求,也不可以連接。還有的地區社保信息還是紙質檔案,距離信息化還有很大差距。
4.社保轉接手續復雜
盡管相關部門在轉接流動勞動力社保時可以借助網絡技術來操作,但需要提供的資料信息和證明比較多,整個流程比較復雜,而且辦理成功的比例不高。舉例,勞動力從A地區轉向B地區后,在辦理社保轉接時需要提供相關證明和信息材料,流程多且復雜,很多勞動力沒有這樣的精力和時間處理該事務,導致社保斷交。此外,勞動力流動后,社保需要及時辦理準接才有可能成功,拖的時間越久,后期再辦理就會越難。
1.不同區域社保要求不同
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有很大差別,因此,不同地區間、城鄉間有不同的參保要求,一旦出現勞動力流動,不同地區的社保轉接就會不符合本地區要求,而且也沒有統一的規定和標準,這也會為社保轉接增加難度。
2.人力資源流動量大、流動速度快,社保轉接進度跟不上
有研究指出,我國的人力資源流動量比較大,而且流動速度很快,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也為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提供了條件。最直觀的一個數據就是,我國城鄉流動農民工約有1.5億人,跨省流動的就有6000多萬人,這會對社保轉接工作帶來很大難度,而且當前社保信息化程度低,辦理轉接的速度慢,既包括不同區域之間的社保轉接,也包括制度上的轉接。
上述提及,事業單位和企業社保體系不同,流動勞動力要想在這兩套不同的社保體系轉接,就必須統一標準,否則很難進行。因此,可以通過事業單位社保統一標準,利用時間分段確定社保年限,規定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交付社保的比例,退休待遇也按照相應比例計算,事業單位社保占一部分,企業社保也占一部分,兼顧兩種體系,保證退休后能夠享受公平的待遇。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具有很大差異,因此,社保難以實現全國直接并聯,尤其有些地方由政府承擔,要想切實解決社保轉接問題確實具有很大難度。但是,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調整社保政策,比如,我國中、東、西部地區經濟差異比較大,而相鄰省份的差異相對較小,尤其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接近,這些區域可以制定統一的社保政策,同理,中部地區也是如此,對于經濟落后的西部地區,可以先統一處理新農合與醫保,以降低差異。對于發展緩慢且社保制度不統一的區域,先按照縣區來統一社保,接著分層運行,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緩解社保轉接矛盾。
當前社會發展較快,各項工作都趨向信息化,社保信息化程度跟不上時代步伐就必然做不好社保轉接工作。所以,政府要加大社保信息化建設,對其投入足夠的資金、人力和技術支持,建立可供分析和查詢的社保數據庫系統,提高社保工作效率。另外,提高社保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定期開展培訓,夯實他們的專業技能,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社保工作者的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