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萍,龍 娟,孫冬婧,朱 慧,張 幸,曾怡嘉,李開祥
(1.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廣西南寧 530002;2.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實驗中心,廣西憑祥 532600;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盟林業合作研究中心,廣西南寧 530002)
“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要倡議,是在堅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則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東盟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條線發展的匯集區,發展與東盟的關系是我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由2010年的2928 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6415 億美元,中國連續11年穩居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也于2020年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1]。隨著綠色“一帶一路”的推進,林業已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內容。廣西作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2-3],在“一帶一路”林業國際合作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
2017年5月,環境保護部等四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強調,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是輸出先進優勢產能和搭建環保合作平臺,綠色發展將是“一帶一路”的底色。綠色“一帶一路”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也順應了東盟等發展中國家要求綠色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現實需求,能為“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提供重要支撐和堅實保障[4]。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態環保政策溝通、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貿易發展以促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綠色金融體系發展和環保項目與活動[4-5]。林業作為綠色、公益、環保和可持續行業,是綠色基建、綠色貿易、環保項目和生態政策的重要內容,將在綠色“一帶一路”中發揮重要作用。
廣西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與越南邊界線長約1 020 公里,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面向東盟開放的前沿窗口和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廣西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發達且便捷的公路、鐵路、航空和水運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是中國和東盟地區林產品進出口的便捷通道和“中轉站”[6]。完善的水、陸、空全方位交通網絡和通信信息網絡,使廣西正在成為西南的鐵路樞紐、內陸重要的面向東盟的復合型樞紐、全國性物流和信息樞紐[7]。同時,廣西是全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富集區、林業產業集中區和森林生態優勢區。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2.45%[8],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服務總價值超過1.46萬億元[9],均居全國第三位;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7 042 億元,木材產量達3 500 萬m3;全區人工林、經濟林、速生豐產林面積及松香、八角、肉桂、茴油、桂油、木衣架等特色林產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廣西已成為全國林業產業大省區[10]。
廣西與東盟開展林業合作,對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具有極大的示范和促進作用。在合作中通過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立林業綠色合作機制,打造林業合作平臺,大力推進林業項目建設,使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落地,可提高林業合作在綠色“一帶一路”中的地位,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原則指導下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林業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各有特色,互補性強,林業已成為廣西與東盟國家合作的重要內容[11]。早在上世紀90年代,雙方就開展了較為豐富的林業交流合作活動,如廣西林科院研發的桉樹優良無性系及組培快繁技術成果轉讓到越南,并援助越南建設年產1 000萬株的林木組培苗生產工廠,開啟了廣西林業科技服務東盟的先河,為廣西推進綠色“一帶一路”林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2.1.1 林業合作平臺初步建立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廣西于2007年和2016年在南寧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東盟林業合作部長級論壇,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中國-東盟林業合作平臺。在2016年的中國-東盟林業合作部長級論壇上通過了《中國-東盟林業合作南寧倡議》。作為面向東盟合作的“橋頭堡”,廣西與東盟各國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合作,林業經貿合作更上一層樓,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更為頻繁。依托廣西林科院和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實驗中心,成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盟林業合作研究中心,有力地促進了廣西與東盟“一帶一路”林業國際合作的交流活動。
2.1.2 林業產業合作方興未艾
東南亞地區是中國林產品進口的重要來源,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產品與木制品展已成功舉辦了9屆,成為“東博會”旗下舉辦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專業展和中國-東盟林業合作的重要平臺[12]。2019年林木展設置了5 大展區,涵蓋了中國與東盟林業的全產業鏈,展覽面積達25 000 m2,近210 家企業參展,270 家國內外采購商到會采購。林木展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國家林產品貿易及林業資源、信息、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商機,為中國-東盟林業合作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12]。廣西的企業也在發展中逐漸走入東盟各國,開展林業投資,將森林培育技術帶入東盟國家。
2.1.3 林業科技合作走向成熟
進入20世紀,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林業科技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和頻繁,廣西先后承擔了中越“清化肉桂良種培育及加工利用技術引進”項目、中泰油茶科技合作項目、中越八角科技合作項目、中柬退化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經營項目等(表1)。廣西林科院與泰國皇家猜帕塔納基金會合作實施的油茶項目,作為罌粟替代種植重點項目,得到泰方高度贊賞。廣西研發的桉樹優良無性系及組培快繁技術成果也已在越南等東盟國家得到應用。2017年通過中國-馬亞西亞桉樹合作種植示范項目,廣西林科院先后向馬來西亞木材工業總會提供了100萬株廣林系列優良無性系苗。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林木良種和培育技術方面的有效合作,既有利于東盟國家的天然林保護,也可為我國提供更豐富的木材產品,并可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有益探索。

表1 2000年至今廣西與東盟國家林業科技合作統計表(部分)Tab.1 Forestry S&T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countries since 2000(partial)
2.2.1 缺乏長期性合作平臺和機制
目前,廣西與東盟林業合作可依托的平臺不少,包括中國-東盟林業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產品及木制品展和中國-東盟城市森林論壇等,但形式單一,以短期合作為主,缺少長期性、創新性和制度性的合作。此外,廣西與東盟的林業合作缺乏實質性的、具有法律約束的規章制度,合作機制不夠系統和完善,沒有就各個林業合作領域建立制度化、有建設性和指導性的長效機制。
2.2.2 林業合作不能聚焦
廣西雖然已與東盟有關國家開展了林業合作項目,但合作項目隨機性強,合作領域分散,合作方式單一。在產業合作方面,廣西成功引進全球漿紙業十強印尼金光集團落戶欽州[11],但大多數合作都是單方面的提供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沒有達成合作的基準點,加之合作分散,無法形成產業集群,難以帶動林業相關領域的同步發展。
2.2.3 缺乏人才和資金支持
開展林業國際合作與交流離不開人員和資金的支持。在林業國際合作中,培養一支政策性強、語言能力強和業務精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尤為重要。目前,廣西尚未建立起一支各方面素質過硬的復合型和外向型人才隊伍,難以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林業國際合作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時,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林業合作由于沒有穩定的專項資金支持,只能零散地爭取一些項目資金,資金限制使得相關林業合作單位無法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囿于原地踏步的困境。
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統籌并充分發揮現有多邊、雙邊林業國際合作機制,完善定期交流機制,豐富合作內涵,創新林業國際合作模式。提升現有林業合作領域的成效,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繼續積極承辦中國-東盟林業合作論壇和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產品及木制品展,努力拓寬林業合作載體,促進林業政企多層次對接。擴大與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合作,推動區域性森林生態治理水平。積極開展培訓和學術交流,促進科技交流和人員互訪,增強互信,挖掘潛在合作需求。
充分發揮東盟國家森林資源優勢和廣西林產品加工技術及管理優勢,促進企業在林業產業投資與貿易中的主體作用,在林木種苗繁育、造紙與木材加工、林產化工、特色經濟林和森林旅游等方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探索人造板產能轉移,支持東盟國家營造原料林基地,快速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林,打造我國林業國際合作新樣板,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廣西林業在林木育種、高效人工林建設、木材等林產品加工、保護區建設和石漠化治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要把這些成果和經驗介紹給東盟國家,最直觀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東盟國家建立現代化林業示范基地,擴大廣西乃至我國的林業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廣西南寧市批復建立的“東盟(南寧)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將其打造成區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高、技術集成和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國家林業科技示范園區,以及廣西加強與東盟國家林業科技合作交流和技術創新示范的新平臺,真正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進一步促進廣西乃至全國與東盟國家的林業科技合作交流。
加強基礎研究支撐,培養復合型國際合作人才和專家隊伍。林業國際合作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具備林業專業知識背景、熟悉國際規則和掌握國際林業發展動態的復合型國際合作人才,也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掌握國際前沿技術、語言過硬并了解國際林業發展趨勢的專家隊伍。面對重大的對外談判任務,需要建立過硬的研究隊伍,加強基礎性研究,做好對外談判支撐。同時,彼此選派留學生到對方國家的高等林業院校學習,推動完善區域林業人才信息管理,推動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廣泛開展區域間林業人才培訓,加快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國際視野的林業復合型人才,為廣西與東盟林業合作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
著眼綠色“一帶一路”林業國際合作,爭取多方資金,保證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林業合作順利開展。爭取我國南南合作基金、“一帶一路”基金等國際合作基金的支持,面向東盟開展林業能力建設及實地項目。積極向聯合國涉林機構、亞太森林網絡等全球性、區域性機構爭取項目支持,與東盟國家開展森林恢復、森林可持續經營、人工林建設等相關項目。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中央預算資金或省相關專項資金,建立廣西與東盟國家林業合作專項基金,專注于林業產業合作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