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神奇的作業燈登場了。它有兩個攝像頭,一個緊盯著孩子的作業本,另一個可以盯著孩子的面部表情。這樣在做作業的時候,如果孩子敢把“鳥”寫成“烏”,家長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聲。孩子若想愣神兒,沒門兒;想揉揉眼睛玩玩筆,一句“集中注意力”的提示保準會扔過來。
可以理解,這款產品能給一些因為工作和生活遠離孩子的家長提供慧眼,實現遠程陪伴。不過,它也給那些“直升機”家長增添了利器,不僅盯著人,也能盯著所有的小動作,包括指尖、眼神。
憑我們的才智,這樣的產品肯定會被超越:可以再加一個攝像頭盯著孩子的腿腳,寫作業時雙腳必須并齊放在地面上,不許蹺二郎腿;頭上可以懸個錘子,發現走神,錘子立馬落下來。
從一個攝像頭變成兩個攝像頭,是不是創新暫且不論,關鍵是與人工智能嫁接,號稱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新產品,這就值得討論一下了:人工智能到底該如何助力教育?
浙江某地一所小學的學生,去年被戴上了腦機接口環。這個腦箍可以檢測腦電波,評判學生上課、寫作業時是否集中注意力,系統可以給注意力打分,分數能實時傳輸到老師的電腦里,據說也會像考試成績排名一樣被發到家長群里。
還有一款可以對學生課堂聽講情況全程監控的產品,舉手3次、低頭8次、打瞌睡1次、趴桌子1次……一舉一動、面部表情都能被記錄在案。好在經媒體報道后,浙江當地教育部門禁用了上述腦箍。
如何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想象力、敢于突破的杰出人才一直是我們的追問,也是目標。一個人的成長需要適度的空間,心理的成熟、心靈的豐富,都需要自我不斷探索嘗試。很多從試錯、反思中得到的經驗更可貴。一直被作業、分數捆綁,沒有一絲一毫的空間,也許會有一個好看的分數,但難說會有陽光的心態。有人生動比喻,一匹從小只會拉磨的小馬,永遠不會成為駿馬。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