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萍
摘要 氣象科普對鄉村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利用氣象科普讓農民掌握更多的氣候規律,科學規劃農作物種植時間,綜合評估氣象災害,進而實現農業動態管理,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 氣象科普;鄉村振興;鄉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48–02
氣象科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農業地區的農業工作者傳遞正確的氣象知識,確保農民的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體現現代科學的優勢。氣象科普對于我國鄉村振興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促使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1 氣象科普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具體工作思考
1.1 加強合作,全力助推
在鄉村地區開展氣象科普工作過程中,要求基層氣象部門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認識到氣象知識對鄉村地區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引導農民了解和學習氣象知識。因此,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宣傳力度,但實際上現階段單一的宣傳無法讓更多的農民了解氣象知識,要求加強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強化與政府的聯合,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和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宣傳的范圍。另外,還需要加強對社會層面的合作,調動社會資源和媒體資源,利用媒體打造具有較強傳播能力的氣象科普平臺,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其中,進一步優化農村服務體系,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1.2 強固基礎,靈活科普
為了強化對農村氣象科普效果,需要強化基層的科普力度,加強基礎的科普設施建設,推動氣象部門的業務管理服務體系,確保在鄉村地區進行大范圍的氣象知識普及,完善氣象科普的系統化流程,確保氣象科普過程的實時化信息流動。氣象科普作為最主要的信息推廣活動,需要通過平臺構建的方式實現對農村地區農業氣象資源的全面普及,實現資源的共享。不同的農村地區由于自身的資源不同,在氣象科普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象因素,以多角度、多渠道開展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氣象科普活動,促使氣象科普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1.3 加強創新,文化傳承
在農村地區開展氣象科普的時候需要考慮創新因素,樹立正確的科普理念,以創新的觀念看待氣象科普,引導社會的各方力量參與農村的氣象科普中,強化對氣象資源的整合,不斷提高氣象科普的創新性發展。氣象科普的技術和方式需要符合鄉村地區的發展需求,體現出當地的風俗文化特點,促使氣象科普的因地制宜發展,例如,可以將氣象科普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使得氣象科普的呈現形式體現一定的創新性和現代性,能夠廣泛覆蓋于農村地區,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夠吸引社會注意力,重點關注農業文化的創新化發展。
2 氣象科普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策略分析
2.1 強化農村地區基層科普設施建設,提高氣象科普能力
2.1.1 開展氣象科普的科學素質教育工作 在氣象科普在鄉村地區落實過程中,由于氣象科普的內容比較多,且科普難度較大,需要開展基礎的科學素養教育,充分發揮各個地區氣象分站信息服務功能,促使農民能夠獲取更多的氣象信息,以更加簡單的教育活動引導農民進行科學農作,利用氣象信息掌握生產的規律,對具體農業種植時間進行調整。另外,基礎的科學教育能夠推動農業技術的應用,讓農民更加深入了解科學農業的發展意義,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促使農民能夠依靠氣象知識對農業生產進行優化。農村地區的氣象科學教育主要針對氣象知識進行培訓,確保科學教育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完善農業科學教育體系,強化農村科學知識的宣傳和傳播。
2.1.2 加強對氣象科普的資源區域化協調發展 由于不同的農村地區有著不同的氣象特點,促使氣象科普的具體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了確保偏遠農村地區獲得有效的氣象科普知識,需要完善貧困地區的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工作,根據農村地區的農民農業生產情況,進行具體的氣象知識普及,讓農民接觸更加豐富的農業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和科學化發展。另外,還需要構建科學的宣傳團隊,深入基層地區,協調氣象科普的信息資源,使得氣象知識能夠真正進入貧困地區,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2.1.3 推動氣象科普設施協同建設 為了使氣象科普具有較為廣泛的覆蓋面,需要強化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主要根據氣象科普進行具體的社會資源協調建設,基層氣象部門需要加強與農村地區相關學校和村黨委辦公室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開展具體的氣象科普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具有創新性的科普活動,開設基礎的科普場所,例如,氣象知識屋、氣象活動室、氣象站等基礎建設。向農民傳遞更加全面的氣象知識,加強氣象知識與鄉村文化的建設,利用科技館等載體進行具體的氣象知識展示活動,提高農村地區的氣象科普效果。
2.1.4 提高氣象科普的信息化服務水平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氣象信息服務的效果越來越突出,為了實現全面的氣象知識傳播,需要提高氣象科普的信息化服務水平,將互聯網作為基礎的信息資源傳遞和共享平臺,在平臺上傳遞相關氣象知識,研發各種防震減災的氣象產品,確保氣象科普的創新性和實際性。另外,加強對我國農村地區氣象信息網的合作,利用手機終端進行具體的氣象信息服務,農民可以通過手機獲取更多的氣象科普資源,在有效實現信息的共享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終端進行線上科普教育工作,使得氣象科普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2.2 構建氣象科普的新型工作模式
2.2.1 充分體現氣象科普對農業生產的基礎促進作用 地方政府需要強化與氣象部門的聯系,開展基礎的年景氣象預測,全面記錄全年的氣象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的農業問題分析,促進農村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現代農業模式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農業的發展,氣象科普體現科學農業的優勢進一步推動我國氣象科技事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農業生產的科學化要求越怕越高,為此,需要不斷強化基礎的氣象服務,開設各種農村氣象服務設施,這樣一來,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依托,有利于氣象產品的進一步開發,突出鄉村地區的農業發展優勢。另外,強化對氣候資源的評估工作,加大對農村地區氣象信息的開發力度,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的結構。根據農村地區不同的農業生產要求,結合氣候資源的綜合評估,將農業的氣候生產情況向農民進行推廣和科普,開發更多通俗易懂的氣象產品,從而確保農民能夠全面了解氣候對于農業的影響,實現對氣象災害的預防,進一步提高農業地區的農業生產價值,實現農業區域化發展,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2.2.2 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真正將氣象科普融入農民生產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氣象科普的手段進行具體設計,樹立正確的氣象科普理念,確保氣象科普方式與時俱進,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先進性,符合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為此,需要在農村地區打造各個部門通力合作的氣象科普模式。氣象科普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整體性,要求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合作,強化氣象科普的責任意識,勇于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統籌兼顧,共同合作。氣象科普不是簡單的氣象知識講解,而是需要引導農民形成一定的氣象意識,能夠利用氣象知識進行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認識到氣象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進行具體的農業干預,從而充分發揮氣象科普在農村地區的鄉村振興作用,有效實現生態振興、文化振興。
3 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氣象科普深入廣大農村地區,在氣象科普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氣象知識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根據最新的農業政策,擴大氣象科普的范圍,充分發揮氣象科普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治斌,王曉莉.實施鄉村振興的氣象科技作為[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 (14):167-174.
[2] 吉宗偉.鄉村振興戰略下氣象為農服務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13):171.
[3] 陳輝,楊麗霞,陳虹伶,等.推進鄉村振興的氣象實踐與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3):85.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