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貞
摘要 農業生產對氣象保障的依賴性較高,為了提升農業生產的水平和質量,要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資,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氣象災害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影響。在全球氣候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氣象災害頻發,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極大的影響。基于此,需要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保障水平,做好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評估和防御措施工作,才能推動農業發展。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76–02
基層氣象部門的綜合觀測水平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要確保氣象觀測業務的高效展開,才能促進農業生產。作為我國的立國之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業生產安全十分關鍵,我國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存在極大的差異,農業生產作物也不同。在氣候急劇變化的新時期,氣象災害頻發,已經嚴重危及到糧食安全,因此氣象部門需要不斷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為農業活動的開展提供堅固的保護屏障。
1 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和影響評估
1.1 農業氣象災害類型
1.1.1 暴雨洪澇 暴雨洪澇是最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暴雨洪澇多發生在南方多雨地區,尤其在雨季,發生特大暴雨、持續性暴雨概率極大,長時間的暴雨天氣,就會出現洪水泛濫、河岸決堤等問題,進而摧毀農田,如果發生在秋收季節,會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暴雨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尤其會沖擊果樹、稻谷等,影響來年的掛果、耕種,此外暴雨洪澇災害還會帶來次生災害,如蟲災、疫病等。分析暴雨特點,可以了解暴雨具有明顯的地域性[1]。
1.1.2 干旱 我國的干旱氣象災害比較嚴重,干旱氣象災害是一種極為高發的自然災害,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在全球淡水資源稀缺的大環境中,干旱問題更為嚴重,當一個區域內長時間沒有降水時,就會引發干旱氣象災害,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極度缺乏水分,會導致枝干枯萎甚至死亡。干旱氣象災害一般好發于春季,但是對大部分北方地區而言,在夏季、秋季發生干旱的概率也較高,干旱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極其廣泛。
1.1.3 低溫、冰雹 低溫會導致作物死亡,伴隨低溫災害也可能會出現冰雹災害,低溫災害是由于氣溫驟降,低溫影響范圍大,會造成農作物毀滅性打擊,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較高,當出現低溫時作物難以適應,就會導致作物受凍、產量下降。冰雹災害是在低溫并有降水的情況下形成的。冰雹對作物的損害極大,會導致果實、植株受損,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產量。低溫冰雹氣象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征,難以預控。
1.2 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評估
1.2.1 洪澇對農業的影響評估 暴雨洪澇對農業的影響是極其不利的,且暴雨對農業的影響時間長、范圍廣,為降低農作物產量。尤其對南方地區來說,暴雨、洪澇頻發,在評估洪澇對農業的影響時,主要是對暴雨災害的危害性、承載體的暴露性指數和脆弱性進行評估。危害性是對引發暴雨的因子進行分析,承載體的暴露性指數對受災區域的農作物的產量和面積進行分析,脆弱性是對受災區域的地形、高程、水系分布情況進行模型化分析。通過分析這些指標,了解洪澇災害對農業產生的影響程度,實現對暴雨洪澇等級的劃分,進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1.2.2 干旱對農業的影響評估 干旱氣象災害發生在北方地區的頻率較高,而在南方則表現為熱害,在評估干旱對農業的影響時,主要是對干旱的所引起的光溫波動、大氣環境和降水量等指標進行評估。在農作物生長中,要適時補充水分,有序開展灌溉工作,當出現干旱或者熱害時,作物不耐高溫且需水量大,作物本身需水量就會出現波動,大大降低需水量大的作物產量[2]。在評估干旱對農業的影響時,要收集月度、季度、年度的降水量進行綜合性分析,掌握特定時段降水量、出現高溫天氣的臨界點、高溫天氣的持續時間等數據,總結得出干旱天氣的規律,從而為氣象預測和預警提供基礎數據。
1.2.3 冰雹對農業的影響評估 冰雹氣象災害好發于春末、初夏,同時在秋冬過渡時期也可能會出現。冰雹災害會影響夏收秋種、限制作物的拔高,在作物成熟時,如果遇到冰雹災害,就會導致作物大面積減產,不僅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也會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在評估冰雹對農業的影響時,主要是評估降雪量、積雪厚度、降雪量、冰雹直徑、冰雹持續時間等指標,通過綜合性地分析,了解冰雹的危害性和強度,進而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2 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2.1 加強氣象監測
氣象災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為了保障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的產量和質量,要加強農業生產期間的氣象災害監督,為農業穩定生產提供針對性的氣象信息。在氣象保障服務上,要建設完善的氣象部門,以實現高效的氣象觀測,加大對農業氣象監測的力度,借助完善的氣象監測業務平臺,提供精準的農業氣象信息。地區相關部門應該結合現有氣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積極引入應用信息技術,制定完善的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規劃,建立集農業氣象監測、農業氣象測量、農業數據統計、農業數據分析的氣象服務平臺,為農業活動的運行提供及時的氣象信息[3]。在實際平臺服務中,可以結合不同的農業氣象監測平臺功能,設定具體的監測目標,完成小時段、近期的氣象監測,提高氣象監測平臺的應用價值。此外,針對農業綜合觀測業務平臺,可以設置農業氣象觀測業務的匯總功能,通過業務匯總,實現多個區域的農業氣象資料共享,提高農業氣象保障效果。
2.2 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
在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過程中,要積極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才能做好農業氣象服務。氣象服務部門應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地理特征,建立適合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通過事前預測,可以采取可行合理的氣象災害應對措施,以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為此,氣象服務部門應該不斷完善氣象監測設施,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規律,優化預警和評估的機制,采集氣象災害信息,通過全方位地整理和分析氣象信息,精準地評估氣象災害的強度,全方面地分析氣象災害的強度、范圍、持續時間等。借助現代媒體向大眾傳遞氣象災害信息,號召農民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防和抵抗的能力,盡可能地降低農業經濟活動的損失。農業氣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預警系統,結合氣候特征和氣象數據,實時監控冰雹、低溫、冰雹、暴雨等氣象災害,制訂可行的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措施。
2.3 加強森林防火、灌溉設施的建設
(1)強化氣候監測,重視溫度監測,重視對高溫天氣的預警預測,一旦出現高溫天氣,應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避免森林出現火災,從而避免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為了建設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可以建立森林火災防御體系,提高森林防火能力,通過引進的防火設備,提高防火能力,以降低高溫干旱天氣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2)在氣象服務工作中,也可以借助灌溉設施,抵抗干旱氣象災害,針對不同區域的降水量制定有序的灌溉計劃,加強對干旱區域灌溉設備的建設,以達到預防干旱氣象災害的目的。此外,還可以應用氣象監測技術,目前人工降雨技術十分成熟,必要時可以利用人工降雨技術緩解地區干旱。
2.4 研發低溫災害預防技術
在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氣象服務技術水平的提升。針對低溫、冰雹等氣象災害,可以引進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結合氣象信息數據庫、衛星系統、野外氣象監測系統,全面地收集和分析氣象信息,了解低溫、冰雹等自然災害的范圍、強度,進而制訂有效的氣象災害應對措施,號召農民做好低溫、冰雹等災害的防御準備。例如,可以利用大棚設施技術、環保地膜覆蓋技術,達到應對低溫、冰雹氣象災害的目的。
3 結束語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活動的影響極大,氣象部門應結合地區氣象特點,積極引入新的農業氣象監測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促進我國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麗麗,張武平.氣候變化對富平縣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9(20):207-209,212.
[2] 張維,候成付,張寧歆.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和防御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8,38(8):229.
[3] 石微微,孫琳琳,劉堯,等.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和防御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6,36(15):122-12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