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現宇
摘要 林下經濟主要指以森林資源為依托進行的人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和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主要對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林業;產業發展;探索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135–03
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工作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指導下,在局黨組的重視和統籌下,經過全縣林業職工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打開了工作局面,并取得了預期的工作業績,發展態勢良好,發展空間無限[1]。
1 林下經濟的產業優勢與發展潛力
1.1 產業優勢
林下經濟的第一產業是農民最適應最熟悉的具有巨大綜合效益的產業。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庫,為大力培育和發展林下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林下經濟第二產業的經營主體是綠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非木質產品、植物提取物、農林廢棄物利用等,為林業第二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條件。
林下經濟的第三產業發展方向是林旅融合。新時代新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時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大眾化。森林不僅具有凈化空氣、調節氣溫的功能,而且林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特別是在酷暑難耐的三伏夏日,從炎炎烈日下步入林蔭下,一股涼意迎面而來,涼透全身,爽到極致。鑒于森林的這一特別功能,森林康養產業應運而生,且業態呈供不應求態勢,市場潛力巨大,林旅融合是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無限潛力股。
1.2 發展潛力
一個優勢特色產業可以改變一個鄉村的面貌,林下經濟產業提供的各種森林果品、藥材、菌類、山野菜、花卉、食品、香料等原生態產品,這些產品是大自然的恩賜,整個生長過程純天然無污染,正迎合時下人們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導和培育綠色消費的必然選擇,對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建設健康中國具有戰略意義。
2 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概況
截至2020年底,全縣利用林地總面積30 012.74 hm2,總產值36 541萬元。其中林下種植利用林地面積331.4 hm2,年產值5 971萬元;林下養殖利用林地近154.67 hm2,年產值780萬元;林產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28 000 hm2,年產值29 290萬元;森林景觀利用利用林地面積1 526.67 hm2,年產值500萬元。
正安縣人工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從無到有,在幾年的時間內即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特別是林下種養殖業發展迅猛,林下蜜蜂和生態雞養殖,不但規模發展快,而且質量和效益都非常明顯。班竹鎮的林下中藥材天麻種植,謝壩鄉的林下生態雞養殖以及新州鎮和碧峰鎮的林下養蜂,對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效應作用。
3 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類型
3.1 以林下生態雞為主的家禽養殖
在正安縣農業農村局的主導下,通過培育大戶和引進企業等方式,林下養雞在正安縣迅猛發展,截至目前,利用林地規模已達100 hm2以上,年出欄規模已超10萬羽,年產值近1 000萬元。
正安縣林下蜜蜂養殖規模龐大,全縣現有蜂群12.88萬群,養蜂農戶6 810戶,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近30家,從業人員14 210人,每年出售蜂群3 000群以上,年產蜂蜜2 000 t以上,創行業綜合產值3.5億元以上。
3.2 以林下放養牛羊為主的家畜養殖
正安縣是農業大縣,群眾的傳統生活方式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即喂養的牛羊都是在山坡上放養,這一事實充分證明林下經濟產業在正安縣發展歷史悠久。要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把林下牛羊養殖產業融入時代元素,做大做強這一傳統優勢產業。
3.3 以方竹筍培育為主的林下蔬菜產業
方竹筍是正安縣的特色產業,原生竹林資源達14 667 hm2,年產竹筍在1萬t以上,鮮筍年產值在0.6億元以上。竹筍產業是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的支柱產業。同時,林下可短期輪作各種蔬菜,增加林分的經濟效益。
3.4 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林下種草業
正安縣實施在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時,因地制宜地實施了一部分退耕還草工程,退耕還草工程有效促進了正安縣畜牧業的發展。當前,一些養殖大戶為了解決飼草的來源矛盾,借鑒退耕還草的成功做法,在林下種植飼草,從而擴大養殖規模,以草發家,以畜致富。
3.5 以人工食用菌培育為主的林下菌產業
森林是菌類的家,正安縣野生菌種類多,最具特色是野生大腳菇。由此可見,正安縣森林資源是人工培育食用菌的天然寶庫。雖然當前正安縣林下人工培育食用菌還是空白,但正安縣人工培育食用菌有產業基礎,我們要逐步引導食用菌產業走進林間、步入林下,還原食用菌生長原生環境,種綠色天然高效放心食用菌,使人工培育食用菌產業循環發展、良性發展。
3.6 以林下天麻種植為主的中藥材產業
在貴州省,正安縣是中藥材產業資源大縣,不僅野生中藥材種類多,而且藥材質量優。中草藥材本身就是林中之物,把藥材種植在林中,等于是把它們送回老家生活,對藥材實行半野化栽培,具有產量高、產品質量優質、藥性接近天然特性。
3.7 林茶模式
主要是在茶園中套種桂花等濃香型樹種。
3.8 林糧模式
主要是在林下種植大豆、花生、棉花、小麥、綠豆、甘薯等農作物。林下種植矮稈農作物,是解決森林經營周期長,增加森林經營者收入的營林措施。
4 工作推進措施
4.1 黨政部門重視
縣委縣政府對林下方竹種植出臺專項產業發展政策,在資金、人力等方面予以明確和扶持;對林下種植中藥材、林下養殖等也出臺了相應的發展政策。
4.2 強化科技支撐
正安縣與南京林業大學、遵義院士工作中心簽訂了方竹產業發展合作協議,在培育新品種、產品研發、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人才培養與實踐方面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
4.3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全力推進產業脫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帶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通過大戶引領,能人帶動,企業參與等方式,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增加產業實施主體的經濟收入。
4.4 示范帶動
在全縣20個鎮鄉(街道)召開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竹子),縣四家班子領導分別帶隊,鄉鎮主要領導參加,對各鄉鎮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研觀摩,讓鄉鎮之間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助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4.5 部門協作
縣農業農村局、林業局、科管中心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5 存在的問題
(1)三產融合不夠,產業鏈條短,一、二、三產業基地和企業多以單一產業為主,產業鏈短,缺少一二三產齊全的基地和企業,企業多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率底,產品附加值小。
(2)市場化水平低,品牌建設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多數經營者缺乏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更沒有主導產品。標準化建設、品牌建設和產品宣傳力度不足。
(3)科技支撐不足,產業效益低林產品開發利用科技水平較低,種養殖作業方式傳統,生產投入科技含量低。
(4)發展資金短缺,產業規模小林下經濟一般前期投入較大,多數經營者缺乏啟動資金,產業起步就受到限制,難以做大規模、拉長產業鏈,表現為“小、散、弱”局面。產業管理水平偏低,產值總量偏小,形不成規模效應。
(5)產業配套基礎設施跟不上,林下經濟產業多在邊遠深山林區,人煙稀少,人員活動少,導致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嚴重制約了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步伐[1]。
6 下一步工作建議
根據正安縣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形勢,認為應堅持以下產業發展方向。
6.1 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發展
正安縣土地面積遼闊,發展林下經濟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林地資源狀況、市場需求情況等,相關部門需科學制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并爭取納入縣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結合實際,突出特色,科學確定發展林下經濟的種類與規模,允許發展模式多樣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進、一哄而上。要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利用并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確保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良性互動,絕不能因發展經濟而犧牲生態環境。
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必須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對在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過程中,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要依法嚴厲打擊。林下種植要選擇地勢相對平坦(坡度≤15°),坡度大了會造成水土流失,得不償失,土層深厚(≥40 cm),土壤肥沃,林分郁閉度≤0.6的林地。林下種養殖原則上都不能選擇國家公益林地塊(養蜂除外),只能在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中實施。
6.2 堅持政策引導、社會參與
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制定政策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適宜的林下產業,力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加強部門聯動,搞好協調,大力宣傳,廣泛發動,鼓勵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縣鄉要積極爭取財政部門支持,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幫助業主解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后問題。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推進規?;?、產業化、標準化經營。要通過財政投入和受益者出資等方式,多渠道籌集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資金,調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業主的積極性。要努力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貼息政策的帶動和引導作用,積極開辦林權抵押貸款、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民聯保貸款等業務,解決群眾發展林下經濟融資難的問題。要積極爭取稅務部門支持,按照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對林下經濟加工產品免征增值稅。有關林業發展資金和建設項目,要加大對林下經濟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制定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政策,對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活動予以保障。在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時,在資金使用上實行捆綁投入。
6.3 堅持綠色發展、規模經營
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稟賦優勢,綜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資金、市場、技術等因素,以企業為依托,優化產業布局,注重特色發展、規模經營,逐步實現“以縣為特色”“以鄉鎮為布局”“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的發展格局。
6.4 堅持科技支撐、優質高效
現代農業是科技支撐的農業,林下經濟 要優質高效循環發展,同樣需要科技的投入,科技是一條貫穿整個產業發展的主線。要積極搭建林下經濟建設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加大生產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指導力度,增強林下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6.5 堅持產業融合、配套體系建設
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增強產業聚集度,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著力加強倉儲物流等配套體系建設,增加產品附加值,使林下經濟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創造更多的綠色產品和健康食品。
參考文獻
[1] 周健培.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7,11(17):53-54.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