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 盧青
紅碼代表“隔離”,應立即向社區疫情防控部門報備,在沒有轉碼前,禁止外出。
黃碼代表“限行”,黃碼人員可佩戴口罩前往核酸點進行核酸檢測,但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參加聚會、聚餐等聚集活動,不得前往人群密集的公眾場處。
綠碼代表“正常”,即使是綠碼,仍然需要做好個人防護。
紅碼表示處于“高風險狀態”,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進行集中治療、集中康復隔離、集中隔離、居家隔離、居家健康監測人員的健康碼都會變成紅色。主要包括管理期內的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管理期內的入境人員、偷渡人員、中高風險地區來(返)黔人員。
黃碼表示處于“中風險狀態”,主要包括:14天內有本土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所在地級市的低風險地區旅居史人員,“時空伴隨”人員及其他風險人員。
“紅碼”人員:第一時間應主動向當地社區/鄉鎮報備,根據要求做好“14天集中隔離+14天居家健康監測”,隔離期內完成規定的核酸檢測次數,結果均為陰性后,由社區/鄉鎮或管理人員收集匯總審核相關信息(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居住地址等),經縣級及以上衛生健康部門審核上報省健康碼管理工作組轉為綠碼。
“黃碼”人員:在完成了“三天兩檢”(三天之內兩次核酸檢測,以采樣時間為準兩次檢測間隔24個小時)后系統可自動轉為“綠碼”;沒有實現自動轉碼的“黃碼”人員可向當地社區/鄉鎮報備,上報個人準確信息,經縣級及以上衛生健康部門審核上報省健康碼管理工作組轉為綠碼。
出現紅碼時,請一定記住就地隔離,不要再做任何的走動,也千萬不要外出,同時,及時向社區/鄉鎮和醫療機構報備,等待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核酸檢測和轉運管理。
出現黃碼時,不用過多焦慮,你可能只存在一些暴露風險,只需要向社區/鄉鎮報備后,自行前往就近的核酸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外出期間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不能參加公眾聚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人群密集的公眾場處。我們一般會在三天之內給您做兩次核酸檢測,在核酸結果呈陰性之后,經過相關部門確認,您的健康碼自動就會轉成綠碼。
無論是紅碼還是黃碼,都須按對應的防疫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和管理,按照健康碼轉碼流程積極配合,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否則即耽誤自己,也可能引發危害公共安全。
“時空伴隨”是指14天內與新冠確診患者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網格內(通常以800米*800米為檢測范圍)共同停留過10分鐘的人。通俗說,是確診者在14天內到過某地,而某人14天的行動軌跡和確診患者有過交集,無論是身體上擦肩而過,還是通訊信號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認定是時空伴隨。
如果是途經外省有疫情的地方被外省賦的黃碼,我省無權修改,建議打開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點擊防疫健康信息碼服務,下拉至底部,有全國各地防疫健康碼服務熱線。也可撥打外省12345申訴。如果是途經我省有疫情的縣區被賦的黃碼,應立即減少流動按規定完成“三天兩檢”后自動轉碼。
“黃碼”人員我們也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單純的“黃碼”,沒有任何的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這類患者做完核酸檢測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出入公共場所,還應納入社區/鄉鎮管理,進行居家健康監測。
另一類“黃碼”人員是伴隨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患者,比如發燒、咽痛、咳嗽、流鼻涕等癥狀,則需要在發熱門診里留觀,等到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以后,回家以后的處理與沒有癥狀的“黃碼”患者一樣。

分為兩種情況。
如果沒有任何新冠肺炎相關癥狀,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條件下,是可以上班的。但只能在工作和居住地兩點一線。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參加公眾聚會及前往人群密集的公眾場處。在上班期間,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好與同事的距離,盡量減少和同事的接觸,不要參加集體性的會議。
如果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比如發燒、咽痛、咳嗽、流鼻涕等癥狀,則需要在發熱門診里留觀,等到“三天兩檢”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以后,明確為陰性再去上班。
一般情況下,“黃碼”人員在完成了“三天兩檢”后的24小時內系統可自動轉為“綠碼”,部分“黃碼”人員沒有實現自動轉綠碼,其原因可能為:
健康碼數據庫數據傳輸延遲、數據處理量過大,健康碼關聯的個人信息(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錯誤或缺失,核酸檢測未達到規定的次數都會導致自動轉碼不成功。如果是途經外省高風險地區被賦的外省黃碼,貴州省無權限更改,即使在貴州省內或跨省完成了“三天兩檢”也無法實現自動轉碼。
如果沒有實現自動轉綠碼,需要核實清楚健康碼關聯的個人信息(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的準確性,向所在社區/鄉鎮報備,按照轉碼流程人工審核后轉碼。也可撥打我省12345熱線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