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達武
摘要 新形勢下,制度是約束行為、維持部門運行的關鍵準則,完善林業采伐工作制度可促進林業綠色、健康、生態化長遠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的發展。探討了林業采伐管理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審批程序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164–02
近年來,國家提倡開展林業活動,并對集體林權制度做出了新規定,旨在重新規劃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為林農創造經濟效益。改革后,大部分林業資源回歸到林農手中,依舊保留了對自留山、職責山的管理,同時家庭式資源分配較平均,有利于未來的發展。隨著林木采伐申請的日益上漲,現在的制度略顯不足,因此,要順應時代發展進行改進與完善,以充分保障社會效益和林農的權利,具體操作可從流程方面入手,深入制度內部進行完善。
1 林業采伐的基本情況
1.1 采伐類型和方式
森林采伐分4種類型,即主伐、撫育采伐、其他采伐以及低產林改造。主伐是指林種過后,成長為成熟林、過熟林后,可以進行采伐作業。撫育采伐是以密度為依據,通常在郁閉度大的林木中采取該措施,它能合理解決密度問題,促進林業的生長和發育。低產林改造是指針對生長狀態不好的林木,根據情況進行改造,實現布景重造。其他采伐是指如果要占用某地,可對其中的林木進行采伐,以落實計劃。
以上采伐類型各有不同,實際采伐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分配,確保生態正常化。通常情況下,用材林是以發展經濟為主的,在采伐期間可借鑒皆伐、擇伐以及間伐。皆伐即全伐,在規定范圍內將樹木砍伐,一般常見于過熟單層林、幼齡樹;擇伐是采伐選擇范圍內的樹木,通常保留幼木,除去成熟木,常見于幼齡樹木復層異齡林,采伐人員在工作前應遵守強度限制,保證蓄積量的40%;間伐與擇伐有一定相似度,同樣在規定范圍內開工,樹木類型應留大伐小,常見于郁閉度大的林業[1]。
1.2 木材采伐限額和年度生產計劃
目前,國家已落實了木材采伐限額、年度生產計劃雙控制度。采伐限額是指每5年要進行1次更新和優化,然后由專業部門發布年度生產計劃。以《森林法》為例,其中明文規定了用材林采伐速度應低于生長速度,為林業生產創造良好環境,嚴格控制采伐數量,以及年度生產計劃應與年采伐限額呈合理比例。采伐工作應重視其管理和掌控,合理落實,并滿足社會需求,在合理的情況下,對某種木材進行采伐或者管理,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林業平衡[2]。
1.3 林木采伐管理
森林資源管理應將林業采伐管理作為工作的重心,滿足森林經營的基本內容,落實各項實踐管理措施,得到控制與反饋。加強森林管理制度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林業資源生長,完善森林結構,為林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伐區管理分為3個步驟,即伐前調查設計、伐中監督管理以及伐后組織驗收。伐區調查設計主要是為了說明該單位具備采伐證明,能夠合理安排后期工作,保證蓄積量的有效消耗;伐中監督和驗收環節是為了檢查工作是否落實到位,避免出現不良現象而造成失誤,并制止違法行為。采伐許可證申請流程由林業所有者提出,相關部門接收信息后,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申請的合理性。采伐調查設計應交由專業設計機構解決,做好方案、權屬、年齡、林種等方面的整理,旨在為后期工作提供依據。林業主管部門在審核設計內容時,應做好調查和了解,再決定是否發放許可證。采伐后,應對木材進行檢驗,并憑許可證流入市場,以供應市場需求[3]。
2 林木采伐中的問題
要想加強林業采伐管理,應探究林業采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為后期發展奠定基礎。通過查閱文獻和實際調查可知,林業采伐管理中的問題來源于多方面,其中,管理流程復雜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林業的發展[4]。
2.1 伐區設計精度不高,采伐蓄積難以控制
林業采伐控制規定了2項指標,即蓄積、材積,再加上設計環節的配合,可形成良好機制,但因為設計人員和基層單位資質不足,直接導致了問題的出現,使得后期工作難以有效開展。而且南方地區地勢復雜、交通不便,設計人員要應對現場困難,需要精準找出代表性樣點,為工作安排提供數據來源。伐區因為設計精度問題,使得樹木過疏,采伐蓄積難以控制。
2.2 管理流程復雜,容易產生違法行為
根據經驗分析,林業采伐需經過申請、證明、設計、許可證、現場作業、檢尺、運輸及流通市場等環節,流程繁瑣復雜,耗時長。林農要付出大量時間和資金。有的林農為減少麻煩,會選擇減少蓄積的設計理念并通過賄賂等違法行為來節省時間和費用[5]。
2.3 制度設計不合理,導致管理缺位
在調查設計考核環節中,往往以活立木蓄積為依據,設計精度、產材等關鍵部分,并在測量過程中,分析林木生長、形狀、規格等內容,之后進行預想預估,或以綜合出材率為依據進行計算,但不能避免與實際產生的誤差。此外,簽發木材運輸證需要借助采伐許可證,且檢尺結果與材積情況存在出入,實際工作中會面臨一些困難,加上制度的漏洞,導致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總體來說,不利于林業的長遠發展[6]。
2.4 林木過度采伐現象頻繁
森林生態可防風固沙、蓄水、抵御自然災害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林業采伐現象較為嚴重,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眾多不法人員開始謀求利益,在手續不齊全的情況下,隨意采伐林業資源,嚴重影響了森林資源,擾亂了市場秩序,阻礙了各項活動的開展。
3 落實林業采伐管理制度的建議和對策
3.1 創新機制,以面積控制代替蓄積指標
一般來說,理論與實際存在問題會不利于后期工作的開展。因此,今后的森林資源采伐控制可以轉化指標,由之前的蓄積、材積轉換為面積指標,從而解決理論與實際存在出入的問題,使各項指標更加明確,同時快速發展林農精細化經營,重新調整蓄積,合理化解決采伐面積,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林業的發展壯大。眾所周知,量變會引起質變,只有不斷豐富森林資源,才能為林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促進樹木良好生長,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此外,林業生態圈的恢復還可加強蓄水能力和防風固沙能力[7]。
3.2 簡化規范采伐審批程序
為穩固未來發展,必須簡化采伐流程,采伐者在申請許可證期間,可憑借權屬證明直接省掉采伐年限這一環節;同時可以減少對設計期間專業人員的資質要求,適當放寬選擇面,簡化審批流程,為林農的經濟活動提供便利,促進木材市場的發展。簡化審批流程可以為林業行業和市場帶來便利,實現科學化發展,并促進機制和管理的不斷完善和成熟。
3.3 修改法律法規
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是林業發展的具體依據,其中明文規定了各項操作流程必須滿足法律法規。法治社會依靠的是法律條文約束,也是公民活動的準則,林業采伐活動也是如此,因此,國家層面應不斷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更好地約束林業采伐行為,提高采伐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約束采伐人員的違法行為,實現文明建設。
4 結束語
林業采伐管理是林業發展的關鍵,詳細分析了林業采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相應對策,對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河.試析建設行政執法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筑·建材·裝飾,2017 (14):122.
[2] 徐紹玲.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7,16(2):242-243.
[3] 祁瑞紅,段晉慧,張列峰,等.環境監測儀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6(15):42,46.
[4] 安玉澤.淺析我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所存在的問題[J].卷宗,2015(8):496.
[5] 李海兵,王紹偉,邰陽.現行環境標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環境與發展, 2019,31(3):7,10.
[6] 李鵬.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中存在問題及建議的探析[J].水能經濟,2016(1):180.
[7] 黃仁美.解析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建材與裝飾,2017 (26):167-168.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