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子瑩 岳媛媛 張潤清
摘要: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力量之一。通過對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內部組織結構、經營模式和成效進行分析,發現該聯合體在經營過程中,利用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通過加大創新力度、完善產業結構、拓展市場、參與產業扶貧等實現了產業鏈的增值,緩解了供、需之間的矛盾,帶動了農民穩定增收,最終聯合體成員共享成效。鑒于此,提出聯合體要重視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拓寬市場、形成規?;a,促進小農增收、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共贏、抓住機遇,合理利用外部資源、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品牌建設等建議,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朝著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三產融合;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507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基金項目(s20211 0086036)。
我國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進而制約了我國全面現代化的發展。其中傳統農業表現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小農戶分散經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小農經營的劣勢不斷凸顯[1]。河北省張家口市因地理位置、氣候環境、自然資源等優勢,成為我國優質馬鈴薯主產區之一,所以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產業以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合理的選擇。就目前來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效果是顯著的[2]。在此過程中,一些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被打破,從中新生出了更具發展潛力的經營模式。傳統的小農經營種植規模小、生產成本高、產品品質不高,而且融資困難且缺少配套設施等一系列問題,農民增產不增收使得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流失,導致土地撂荒現象日趨顯著[3]。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下,單個的農業經營主體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的競爭形勢,為了提高小農戶以及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2012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模式首次被探索實踐,2017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相關的政策法規被正式提出,隨之農業產業聯合體的建設被不斷推進[4]。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一種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通過利益聯系起來的經營模式,在該模式下,各類經營主體分工合作,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這種產業經營模式使單個經營主體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時轉變為一個產業鏈完整、競爭力強大的經營組織[4-5]。
1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基本情況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2018年在政府組織監管體系下,雪川農業協同4家上下游企業、12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共同組織成立。其中,雪川農業是集種子研發、技術指導、田間管理、儲存運輸、加工流通及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同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帶領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477名農民和27名返鄉大學生以及35家合作社,以7 000余萬元的資金為基礎,成立了雪巖農民合作聯社,成為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利益聯結分享平臺?,F階段,該聯合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多方參與型產業鏈條和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組織體系,發揮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產業發展優勢,實現了產業鏈條延伸、生產成本降低、農產品價值提高、農民收入增加的突破性發展,推動了現代化農業建設[6]。
2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經營模式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內部成員包括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雪川農業”)、克什克騰雪川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雪川農牧科技”)、雪川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簡稱“雪川食品”)等4家上下游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它們組建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信息互通、利益共贏的組織聯盟,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引科研機構、農資企業、金融機構等進行合作。聯合體內部包含多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信息共享,形成關系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了各主體的積極性,發揮聯合體的整體功效。該聯合體的具體經營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3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主要做法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自成立以來相繼流轉土地1萬hm2,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與建設,將其打造為高標準化的現代農場,進行馬鈴薯和飼草的規?;N植,在張家口察北管理區沙漠鎮流轉的土地面積為533 hm2。農民每年由土地流轉獲得的租金總額在5 000萬元以上。
作為龍頭企業的雪川農業積極參與產業建設,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發揮了領導帶頭作用。依托發展初期所積累下的馬鈴薯全產業研發技術,雪川農業結合市場需求,不斷研發優質的馬鈴薯種子,并將種子推廣給農戶,定期進行入戶走訪同時結合線上服務的方式給農戶進行免費的技術指導,提高種植生產水平,讓農民掌握新的信息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帶動農民科學、高效耕種。其次,雪川農業先后與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等大型農資企業構建戰略合作關系,以集團采購的方式為聯合體內的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提供價格優惠、質量優質的農用物資。針對農民貸款難的問題,雪川農業聯合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共同推出馬鈴薯種植戶專享的貸款業務,由雪川農業提供信用擔保,銀行向聯合體成員提供低息貸款,為農民購置優質農用物資、先進農機設備等提供了資金保障。此外,雪川農業已經通過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認證、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HACCP認證,在此基礎上,雪川農業將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設定馬鈴薯種植生產計劃并指定統一的生產標準,對馬鈴薯的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作為聯合體內的上下游企業,雪川食品、雪川農牧科技等主要負責馬鈴薯品種推廣、原料回收、食品深加工以及運輸、銷售等領域的工作;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則需按照雪川農業制定的生產標準進行馬鈴薯種植管理和訂單倉儲,達到質量標準的馬鈴薯由雪川食品等企業作為精深加工食品的原料進行訂單回收[6]。在聯合經營模式的推動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合同的方式,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規模經濟,形成抵御市場風險的有效機制。
4 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成效
4.1 創新研發,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發展過程中,聯合體不斷進行模式創新,從技術研發和市場需求多樣化兩個角度出發,在“企業+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建立與技術研發機構、農資企業、金融機構等的深度合作,共同形成利益聯結網絡。為完善馬鈴薯一體化產業鏈條和產業化經營管理體系的建設,雪川農業一直在進行創新研發。不僅在發展初期從國外引進優質的馬鈴薯品種,還陸續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技術積累,雪川農業擁有自己的組培車間、智能溫網室、技術研究院等多處技術研究場所。通過推廣種子、技術給農戶,擴大優質馬鈴薯品種的種植規模,實現對馬鈴薯從育種種植到收獲倉儲再到加工處理以及后期的銷售服務等的全方位探究和優化。雪川農業始終致力于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各種專用型馬鈴薯新品種,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搶占市場先機,為聯合體各經營主體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4.2 完善產業體系,緩解供需矛盾
雪川農業通過與農資企業、金融機構合作,以集團采購農用物資的方式,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以集團訂單回收模式,向廣大農戶提供優質種薯,將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手段引進農田,對農民進行科學指導并提供農業貸款擔保,使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生產得到保證,實現優質馬鈴薯的種植及推廣。作為聯合體內部負責加工銷售領域的企業,雪川食品利用微信、京東等網絡平臺拓展銷售、服務等業務渠道,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以豐富的產品信息對企業和產品進行宣傳,讓消費者有機會快速、全面地了解產品,并通過加入會員、領取積分、兌換禮品的營銷模式吸引顧客。企業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開展種薯研發和培育工程以及馬鈴薯產品精深加工,推出如冷凍薯條、全粉等新型產品,拓展馬鈴薯消費市場,將馬鈴薯產業從量多質低的低端消費層級向量少質優的高端消費層級轉移,促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緩解馬鈴薯市場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等問題。
4.3 產業扶貧,帶動農戶穩定就業
雪川農業積極參與國家開展的扶貧建設,以“創新研發、土地流轉、技術支持、貸款擔保、入股分紅”的方式構建產業扶貧新模式。雪川農業通過向農戶推廣優質種薯的同時也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引導農戶開展科學高效的馬鈴薯種植管理模式,提高馬鈴薯的品質,使得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在解決農民融資困難的問題上,雪川農業通過與大型農資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不僅為農戶集團采購農用物資,而且主動為農戶作資金擔保,保障農戶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高質量的農資、以較低的利息獲得貸款以便購買到先進的生產資料。另外,雪川農業還受到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察北管理區的貧困戶以扶貧資金為本金,通過資金入股的方式分得雪川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此外,在聯合體經營模式下,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從中定期獲得紅利;流轉出來的土地集中在一起進行馬鈴薯的規模化種植,這不僅提高了土地生產效率也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在培育品種、生產種植、倉儲管理、精深加工、物流運輸、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進行把控,讓聯合體內部成員全員參與到馬鈴薯全產業鏈中,帶動新增多個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勞動生產等多種收入方式的結合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4.4 出口創匯,提高國際競爭力
雪川農業的銷售網絡不僅覆蓋全國,還連通國際市場。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線使得雪川農業在馬鈴薯精深加工領域不斷發展,平均每年生產冷凍薯條15萬t、全粉8 000 t。在薯條經濟的發展趨勢下,冷凍薯條等馬鈴薯加工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通過對馬鈴薯整個市場的探索,雪川農業、雪川食品的馬鈴薯深加工產品的種類也隨之被研發和創新,形成具有產品競爭優勢產業態勢,雪川農業先后推出冷凍薯條(直薯、異型薯)和全粉兩個系列,滿足國內不同服務行業和消費者的需求。2019年3月冷凍薯條在日本國際食品飲料展會亮相,首次進入國際市場;同年6月,雪川農業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全程參與2019年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為冷凍薯條的品牌宣傳創造條件;12月馬鈴薯冷凍產品陸續出口澳大利亞、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增加外匯儲備,占領國際市場,推動國內馬鈴薯產業國際化發展。
5 基于雪川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借鑒措施
5.1 創新驅動發展,對接國際市場
從2012年我國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關的政策以來,創新驅動受到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創新是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農業技術創新涉及農科研究、農作物品種、農機設備、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多個領域,這些因素的創新性發展將推動農業生產走向更高效益的水平。創新就是要產生新的要素,并將其投入到已有的生產過程中,帶動經濟體高效發展,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益。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提高聯合體在整個產業中的競爭水平,但是實際的生產過程容易受到自然資源等條件的限制,且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的規律,所以單純依靠這類要素的投入很難實現農業在經濟上的持續發展。引入創新因素,就是憑借知識、技術、信息等新型要素資源實現土地、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進而優化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由于知識、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投入和產出具有循環遞增效應,引入這類要素使得農業生產效益呈現持續循環增長的趨勢,不但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從消費、投資和出口3個方面來看,創新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在帶動農業中高端產業發展、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形成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提高消費者參與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創新優化產品和服務,不僅使得產品科技含量得到提高,也促使其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提升,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推動企業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形成出口優勢,從而帶動聯合體經濟的發展[7]。
5.2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增收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產業聯合體各個經營主體共贏的經營模式。首先,高效利用先進的技術設施和合理發揮良種優勢,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適度規模經營要求農業集約化生產,這就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種植收入,進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要有高素質農民作支撐,農業規模經濟也表明只有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水平,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目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已經成為規?;洜I的市場主體,作為逐利的理性經濟人,在規模經營過程中會不斷追求農業的科技化、高效化、現代化。同樣,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的聯合機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分散的小農集中起來,進行規?;a和科學化管理,使生產的產品標準化,符合市場的需求。其次,農業生產成本可以分為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兩部分,直接生產成本與農民種植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有關;而間接生產成本主要來源于農民與市場上各種經營主體的交易以及各類信息的獲取等。從這個分類角度可以看出,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先將生產要素集聚再對其進行更加高效、合理的配置,然后依托合作社等服務型組織對農田等進行專業化管理等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緩解了小農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益。同時,流轉承包地所帶來的好處是不僅可以使農民從靜態的土地等生產要素中獲得財產性收入,而且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包括季節性和非季節性的勞動力,都有機會外出務工,進而獲得工資性收入[8-10]。
5.3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聯合體成員共贏
聯合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專業化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多方參與、深度合作,形成合同契約、生產要素共享、成員互助三大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一體化經營格局,從而提高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降低組織內的監督管理成本。隨著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這種依靠合同關系建立的利益聯結機制雖然緩解了小農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改善了農產品銷售困難等情況,但是農戶是否能分享到產后的各環節的增值收益,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為平衡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利益沖突,進一步提高農民積極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應當根據農產品的商業特性、各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鏈布局、農民的專業素質、農業生產的條件、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的合作關系等多方位進行判斷,通過完善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益返還、同時還要對產業生產鏈進行創新升級,優先吸納土地流轉的農戶,并對其進行專業技術的培養,將勞動力納入生產、管理、銷售等整個產業體系中,帶動農村就業,構建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11-13]。
5.4 抓住機遇,利用外部資源
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國家政策、戰略的實施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不斷增強,這也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市場機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的各類經營主體應當抓住機遇,積極探索市場潛能。利用這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聯合體適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橫向一體化或縱向一體化角度出發,拉長產業鏈,通過對初級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等處理,實現初級農產品的利用程度最大化,豐富產品種類,擴大產品增值空間,發揮農業產業的多重性功能,提高綜合效益。此外,當前國內的消費規模日漸增長,消費層級也在不斷攀升,勢必會擴大優質農產品的需求空間,同時消費理念的改變,市場多元化需求也在逐漸突顯,借助農業文化價值、農業生態價值發展休閑農業將成為農業產業新業態[14-16]。由此農業產業聯合體應該積極與其他產業的經營主體構建合作的關系,利用其他產業主體的優質資源,拓寬產品服務市場,實現聯合體在多個領域的可持續性發展。
5.5 企業引領,樹立品牌形象
隨著農業現代化趨勢的增強,消費者對生活質量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農產品各個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為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多層次化的農產品的需求,企業應當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引導產業沿著縱向一體化維度發展,通過精深加工等方式,生產差異化農產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政府也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統一質量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經營,構建品牌文化,打造顯著區別于競爭者的特色化品牌,進而帶動聯合體內其他經營主體的發展。另外,企業也要拓展互聯網+等領域的業務,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對企業、產品、服務等進行宣傳。品牌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它不僅代表著產品、服務的質量,也體現著企業的文化、理念。在現代市場環境中,單純憑借產品本身已經不具備競爭優勢,企業必須依靠品牌戰略才能在市場中被消費者快速識別,企業要想提高產品價值,也必須通過品牌建設塑造產品形象。品牌建設對增強企業的內部凝聚力、外部吸引力、輻射帶動力、核心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品牌建設離不開農產品自身的優勢,類比產業發展的規律,品牌建設也要高度聚焦于優先發展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特色農產品一經產業化發展極易形成高質高效且有競爭力的市場化產品。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核心力量,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龍頭企業應當發揮資源優勢,加強產品的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帶動聯合體高質量發展[17]。
參 考 文 獻
[1]羅必良. 小農經營、功能轉換與策略選擇:兼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第三條道路”[J]. 農業經濟問題,2020(1):29-47.
[2]王永強,王哲,翟宇. 張北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 蔬菜,2019(12):55-59.
[3]王海燕,鄭秀梅. 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基礎、內涵與評價[J].中國軟科學,2017(1):41-49.
[4]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鄉村振興[J]. 中國合作經濟,2017(11):8-11.
[5]劉景景. 現代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創新:安徽宿州的經驗做法[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5):28-32+42.
[6]曹海珍. 雪川農業 引領馬鈴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闊步前行[J]. 河北農業,2021(2):40-41.
[7]沈瓊,王少朋,張兆瑞. 農業技術創新對糧食生產效益的影響分析[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6):669-677.
[8]李文明,羅丹,陳潔,等.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效益、產出水平與生產成本:基于1552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5(3):4-17+43.
[9]夏益國,宮春生. 糧食安全視閾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新型職業農民:耦合機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5,36(5):56-64+111.
[10]吳振方.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緣由、路徑與前景[J]. 農村經濟,2019(1):29-36.
[11]王樂君,寇廣增,王斯烈.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89-97.
[12]葉磊磊. 農村產業融合視角下龍頭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 28-49.
[13]趙發順,黃山松.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穩固化探析[J]. 農業展望,2020,16(2):14-20.
[14]曾定茜,阮銀蘭. 農村產業經濟融合視角下農業產業聯合體建設實踐探索[J]. 農業經濟,2020(8):9-11.
[15]辛翔飛,王濟民. 鄉村振興下農業振興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 宏觀經濟管理,2020(1):28-35.
[16]周昊天.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新發展研究:運營特征、發展困境和路徑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7):32-35.
[17]婁向鵬. 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進入聯合體時代[J]. 農經,2018(12):42-4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Take Xuechua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as an Example
Jin Ziying, Yue Yuanyuan, Zhang Runqing
(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union is one of the main forces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ichua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the snow a consortium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ound the assoc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 the market,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dustry such as poverty alleviation realize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eas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driving the steady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Ultimately, the consortium members share the benefit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consortium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innovation,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xpand the market,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promote the peasants’ income, strengthening the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the reasonable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play to the leading enterprise of leading role, strengthe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owards a more stable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from thi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union, integra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