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生
110年前的1911年,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辛亥革命之后,在這場革命中接受洗禮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繼續探尋救國救民道路。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弘揚辛亥革命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斗,不忘初心,不怕犧牲,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是為實現民主共和而進行的革命。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取得革命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甚至為之付出鮮血和生命。
孫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創建革命團體興中會,發動多次起義,不畏艱辛,不懼犧牲,奮力拼搏,走在武裝反清和創立共和的時代前列。《孫中山履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再現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制訂新政、革新除弊,嘔心瀝血,奮斗不止的民主革命情懷。
《辛亥革命前夕的溫朝鐘舉義》發動了辛亥首義前全國反清暴動中發難最早、規模最大、對清廷打擊最重的農民起義。鄒容著書《革命軍》,要“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使中國大陸成干凈土”。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后,唐犧支、王正雅等組織宜昌起義,率領宜昌義軍東進當陽,光復沙市,攻克荊州。《辛亥宜昌起義和荊州之戰》中,唐犧支英年染病殞命,王正雅戰死沙場。他們在辛亥革命中舍生取義,唱出一曲慷慨悲歌。他們都是在革命思想的激蕩下,為爭取民主和自由涌現出的一批又一批革命黨人的代表。
偉人毛澤東積極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毛澤東與中央蘇區黨的建設》一文記述了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建設之路。
《英勇善戰的開國中將覃健》《李宗仁機要秘書李海的革命歷程》《屯茂抗戰追憶錄》這幾篇文章的主人公有馳騁沙場的戰將,有善于統戰工作的抗戰老兵,有堅強不屈的抗日民眾,他們是無數革命英雄的代表,他們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體現了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要弘揚中國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