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靜



玉雕童子是宋代玉器中的重要品種,深受當時各階層人士的喜愛。童子造型相當豐富,有的手持蓮花或蓮葉,有的足跨枝葉,有的抱球或持盒,有的嬉戲,有的舞蹈,特別是持蓮童子更加富有生活情趣。玉雕童子的出現和盛行顯示出民間清新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時代風貌,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
持荷玉童這種題材在金銀器、漆器等其他器物上也曾出現,存在著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與宋代兒童生活風俗有關。他源于當時流行的佛教“鹿母蓮花生子”的故事。故事說:古代西域波羅奈國的國王見到行路步步生蓮花的鹿母夫人,心生憐愛,遂娶進宮中,后鹿母夫人懷孕,分娩之日,卻產下了蓮花。夫人因此遭遣,蓮花也被棄置后園池中。一天,王在園中池畔宴樂,震動了蓮花池。“其花具足有五百葉,于一葉下有一童男,面首端正形狀妙好。”王知道這是鹿母夫人所生,于是就將這些童子養育成人,后都成為了有用之才。這樣一個傳奇故事,自然成了當時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盼望多子多孫、人人成才的美好祈愿。據文獻記載,北宋都城汴梁有七夕前后折荷花荷葉的習俗:“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葉,都人善價作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宋玉雕持荷童子正與之相和。
宋以后歷代玉匠仿效這一題材,制作了大量的玉雕持荷童子。當然,這一題材的廣泛出現,與同時期江浙流傳的關于“和合二仙”崇拜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荷荷”“荷盒”與“和合”也符合傳統吉祥圖案的諧音原則。于是,佩帶童子的這一風俗,不但民間流行,上層社會也同樣如此。清王士禎《香祖筆記》中就提到“嘗有詠宋高宗一絕云‘千金空買玉孩兒’,不得其解。讀《西湖志徐》,高宗嘗宴大臣,見張循、王俊持扇,有玉孩兒扇墜,上識是舊物。昔往四明,誤墜于水者,問俊所從得,對曰:‘臣從清河坊鋪家買得之。’詢鋪家,云得之提籃人;后詢之,乃從侯朝門外陳宅廚娘處所得之;詢之廚娘,云破黃花魚腹中所得。”這段記述雖為清人的隨筆札錄,宋高宗由魚腹重得舊物的情節也未必可信,但宋以后玉雕童子作為扇墜或佩于人身的現象,已在上海地區古墓發掘中找到實例。
下面就典型宋代實物加以介紹。
玉雕握拳童子(圖1)
1996年四川省廣安華鎣市南宋安丙家族墓出土。玉色青,圓雕,高6.8厘米,部分受浸蝕,頭向右偏,發式桃形,發絲細密,眼、鼻、口集中在面部中央,最突出的特點是陰刻一對八字短眉,上身穿背心,衣角掀開,手腕戴鐲,右手握胸前,左手舉過頭頂,均握拳。長褲用陰線琢“*”字紋,這是南宋玉雕人物衣飾上較為典型的紋飾之一。交腳呈游戲狀,這童子作舞蹈狀,非常生動活潑,是鑒定宋代玉雕童子的標準器。
玉雕持荷雙童(圖2)
1981年四川廣漢發現窖藏兩件南宋玉雕童子,1件為持荷雙童,1件為荷叢童子,均為圓雕,略扁平。
持荷雙童,高4厘米,玉質青,五官刻劃簡單,勾形鼻,櫻桃小口,陰刻八字短眉,環形耳只醉一只,一個左右分發,一個桃型發,發絲細密,刻劃整齊。左童右肩挎一香囊,右手握于胸前,左手屈彎于腰部。右童左手持荷莖至于胸前,荷莖繞于腦后托住荷葉,荷葉前后兩側上卷,右手從后面搭在左童肩部,似很親密。雙童均踏在一淺浮雕卷草紋的臺座上。前行右童回頭似與后行童子談天說地,一副悠然自得談笑風生的樣子。童子穿衣大致相同,身著對襟長褂,直筒褲,褲上琢“*”字形紋。器中部由上而下有一圓形穿孔,系配掛之用。
玉雕持荷童子(圖3)
上海博物館藏傳世品。圓雕,高7.3厘米,該童左手持蓮梗舉蓮花過頭頂,枝梗插入花瓶,右手扶花瓶,“瓶”與“平”諧音,意為平安。童子桃型發式,雙陰弧線表示眼睛,八字短眉,直鼻,小口,露一耳,雙手戴鐲,唯有服飾略有不同。此童著窄袖內衣,外套過膝,披帛圍繞雙肩及腋下飄向后背,短陰線表示衣褶紋,長陰線飾于飄帶,顯得很流暢,肥短褲飾雙陰線斜格紋,內琢“+”字型紋。與前述出土南宋玉童風格一致。
玉雕持荷童子(圖4)
上海文物店藏傳世品。紅褐色玉,圓雕,高4.4厘米,五官集中,桃形發飾,露一耳,八字短眉,左手握于胸前,戴手鐲,對襟短袖衫,肥褲飾“*”字紋,右手持蓮梗,蓮花荷葉偏向左側,交腳而行,頗具時代特色,與廣漢出土玉童非常相似。
玉雕持荷童子(圖5)
天津市文物公司征集,傳世品。青白玉質,略有浸蝕,圓雕,高7.8厘米,枝梗飄帶作透雕。該童左手握于胸前,右手握蓮梗,手腕戴鐲。舉蓮花過頭頂,蓮花渾厚飽滿,蓮瓣緊裹花蕊,手與袖等寬,桃型發式,陰刻線細密,五官集中在面部中央,兩條彎陰線表示眼睛,八字短眉,直鼻,鼻頭與鼻梁同高,櫻桃小口,環形耳露一只,身穿對襟短袖長衣,肥褲,小腳,做蹲跪式,衣角掀開,短陰線表示衣褶紋,飄帶用長陰線表示,在蓮花和腿間有一通天孔。此玉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與四川廣漢地區出土的持荷玉童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南宋時期不可多得的精品。
玉雕持荷雙童(圖6)
天津市文物公司近年征集。青白玉質,大部分浸蝕,圓雕,略平,高5.8厘米,左童持蓮蓬,右童持荷花,并肩而行,一個分鬢,一個桃型發,陰刻線細密,均八字短眉,陰刻雙弧線表示眼睛,勾形棄,櫻桃小口,環形耳只露一只,雙手戴鐲,手同袖等寬。右童右手搭在左童后肩上,顯得很親密,只是雙童衣服略有不同,一個身著長衣,衣飾雙陰線斜格紋,內有“*”字形紋,一個身著短衣無紋,均穿肥短褲,雙童均腳踏在蓮花的枝梗上,與上述出土雙童風格類同,屬同時代之物。
從以上這組出土和傳世玉童來看,代持荷玉童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頭頂發式左右分發,桃型發,用細密陰刻線表示,線條有力,粗細得當。
臉眼鼻口集中在面部中央,多為一對陰刻八字形短眉,眼多用上下兩條陰刻弧線表示,鼻為勾形鼻,櫻桃小口,有的微張,環形耳只露一只,貼近眼梢。
手為握式,手部刻畫簡單,寬窄與袖齊,雙手多戴鐲。
上衣交領或圓領短衣、對襟敞胸衣、長袍,衣上多飾“*”字紋,下衣角掀開,給人以動感。
褲一般褲腿較肥大,有的飾“*”形紋,有的雙線方格內飾“*、+”紋,褲褶用三至四道短陰刻線表示。
荷花荷葉荷花飽滿,花心較大,花瓣層次較少,荷葉邊緣呈齒狀,荷葉兩側舒展,另兩側卷邊,枝梗短且纏卷。位置多過肩甚至高于頭頂。
穿孔多為上下通天孔,做配掛使用。
這組具有典型宋代工藝風格、時代風格的玉雕童子,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助于鑒定年代的新材料。特別是在造假日盛的今天,把握住宋代雕工的特點,對于鑒別真偽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