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理論部常務副主任
寫評論,相較于寫報道,一般來說對“眼力”“腦力”“筆力”要求高,“腳力”的要求退后一些。但是實踐證明,有了“腳力”的加持,評論作品就會大不一樣。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四力”之中“腳力”為先,這個位次排序,有深意存焉。
記得剛進報社頭兩年,寫的評論經常被領導批評為“學生腔”。怎樣克服?既需要悟,更需要行。正好,1998年經濟日報開展了一項重大活動,將全國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60個縣和縣級市確定為“經濟日報農村調研點”。
按照編委會的安排,評論員也要去調研點采訪。我選擇了遼寧和四川的兩個縣。東北和西南,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但是調研之中,對我具有沖擊力的印象基本相同,就是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的差別實在太大了!
長年居住在大城市,習慣了方便熱鬧的消費生活,而那時的農村基本沒有像樣的超市,小賣店里密密匝匝堆放著各類粗制濫造的生活用品,劣質包裝散發著難聞的氣味。更重要的是,當時農村剛剛經歷了一輪“建房熱”,參觀了幾戶農家,室內倒是寬敞明亮,但是家用電器并不多。一問,才知道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消費環境是個障礙。再就是家電企業不愿意做農村市場,當時盛行“送貨下鄉”,產品設計卻很少針對農民需求,適銷不對路。
一路看下來,感慨良多。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城市市場處于“消費無熱點”的困境,而農村市場恰恰是天寬地闊、大有可為。攥著調研得來的滿滿“干貨”回到報社,就寫了一篇評論員文章《城里人為何要關注農村》。文章開頭直接點明,城里人關心“三農”,不僅是關心他人的事,也是關心自己的事。城里的企業要關注農村,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市場增長點;城里的干部要關注農村,因為城鄉協調發展不僅是一時之策,更是長遠所需;城里的更多人要關注農村,因為“三農”對于積蓄深化改革的力量、強化經濟增長的支持因素、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繁榮穩定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三個層面層層推進,一氣呵成。
這是我做經濟日報評論員的第3個年頭,寫完后特別愉快、特別痛快,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文章是有力量的”。交稿后,艾豐總編輯把標題改成了肯定句——《城里人要更多關注農村》,并在稿簽上寫了長長的一段話,大意是一定要鼓勵青年記者編輯多下基層,腳底板下才能出優秀的新聞作品,還特地囑咐值班副總編輯在編前會上和大家通報一下。一位部門主任當時就對我說:“這張稿簽留好了,以后評職稱管用!”
事實證明,消息、通訊、深度報道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評論也并不例外。接了地氣的文章,從內容的豐富程度到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都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的文章所能比的。我2010年撰寫的《譜寫自主創新的輝煌篇章》就是這樣一篇帶著“露水”的評論。
那一年的7月15日,一場規模不大但是分量極重的車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
說它規模不大,是因為參展的企業不過區區16家,展車不過是154輛熱銷車型、新能源汽車、概念車,連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的零頭都算不上;
說它分量極重,是因為這是首屆中國自主汽車技術與產品成果展,重點展示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汽車行業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這150多輛汽車,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更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當時的政治局常委賈慶林同志和李長春同志先后到會參觀,陪同的有科技部部長萬鋼、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和時任工信部副部長的苗圩等。這樣高級別的“參觀團”,在以往任何車展上從未有過。敏感的新聞嗅覺告訴我們,這里大有文章可做。
我和一位跑汽車口的記者速進展會,并在現場采訪了一些企業代表。其中一位是比亞迪的高管,他們這次展出了一輛紅色E6,續航里程超過3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續駛里程最長的純電動轎車,關鍵的電池部分也是比亞迪自主研發生產。在采訪中我還了解到,比亞迪10年堅守新能源汽車路線,彼時已擁有電動車領域的專利500項左右,其碩果充分說明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對于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至關重要。
有了現場感,評論寫起來就不一樣了。從立意上看,第一,我國雖然是汽車市場大國,但還不是汽車產業強國,從大到強,必須清醒認識機遇和挑戰,以充分的準備和不懈的努力,加快占領未來競爭的高地;第二,汽車工業伴隨新中國一起成長,在各類制造業中極具代表性,他們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經驗,對推動我國全方位的自主創新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站在這樣的高度上,一篇大評論的框架基本形成了。
立意之后,就是證明。經過搜集材料,我了解到,當時美、日、德已經相繼確定2015年前后進入“零排放”汽車的批量生產時代,比先前的預計大幅度提前了整整10年,這既意味機遇,也意味挑戰;國內汽車市場雖已迅猛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是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傳統汽車制造顯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從技術水平看,當時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日益縮小,特別是燃料電池研發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外因、內因、動因,有此種種,可證明“自主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

▲ 圖為作者齊東向(右)與同事討論業務。
文章寫到此,還差“一口氣”,就是中央黨報評論應該體現的大局觀。這次現場采訪還引我深思的是,展會同期舉辦了一個論壇,主題并不是“光榮與成就”,而是“發展與挑戰”。不錯,機遇就擺在人們面前,但自主品牌企業如何在激烈競爭中分享中國市場高速成長的成果?他們必須直面挑戰。汽車業的清醒與自省,對中國制造業也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因為,我們要從汽車市場大國邁向汽車產業強國,同時也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聯系二者的一條脈絡,就是“著力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努力占據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由此,文章的主旨立意升華到“中國必須而且能夠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強國’”,這成為這篇評論員文章的點睛之處。
2011年,此文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馬克思曾經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無論理論研究、新聞報道還是文學創作、藝術創造,其全部靈感和素材都蘊含在社會實踐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智能手機如何讓人足不出戶知天下,“腳力”仍然始終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乃至整個宣傳思想工作的前提。歸根到底,“眼力”“腦力”“筆力”都要從“腳力”中得來。
“四力”之中“腳力”為先,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