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新聞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青海石油報社社長
入冬,看著廚房灶頭跳動的藍盈盈的火苗,讓人心生暖意。我不由自主地想起9年前,采訪報道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氣冬季大規模進藏的畫面。
我記得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氣公司運輸公司經理李恩接受采訪時說,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路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公路運輸會遇到高寒、缺氧、凍土等很多困難,雨雪、風暴等惡劣自然天氣隨時會發生。就連常年奔波于這條路上的運輸司機郭全錄,都經常出現耳鳴、頭痛、晚上睡不著覺的情況。
穿越天路,如同穿越無人區。那一刻,我心里很清楚,這是一場硬仗。盡管如此,我帶隊的青海石油報社、油田電視臺等高原油田媒體記者及其相關人員10多人組成的“冬行天路”采訪報道組毅然于2011年12月中旬,跟隨由10多輛槽車組成的運輸車隊一同進入了西藏。
寒冬時節,西藏人民的生活怎么樣?如何度過寒冬?綠色能源天然氣進藏會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這一直是新聞媒體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這也是我們堅持前行的唯一理由。
車隊從海拔2800多米的格爾木出發,穿越的第一道關隘就是海拔近4700米的昆侖山口五道梁。俗話說,“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那里的含氧量只有內地的40%左右,當時還刮起了六七級大風,加之極寒缺氧,車輛動力燃料切換到了-35#柴油,爬坡速度也降到了每小時10公里左右。那一刻,人和車都在經歷著異常嚴峻的考驗。
那天到達宿營地沱沱河已是晚上10點多,一天的辛勞加上高原反應,幾乎所有人都出現了頭疼、胸悶的癥狀。由于當地條件有限,簡易賓館房間僅有一個小電爐取暖。那一晚,我清晰地感覺到寒氣鉆進了脊背,切身感受到了高原的寒冷。
凌晨4點多準備出發,此時溫度已低至零下30℃以下。車輛啟動難、速度慢,直到早晨8點多我們才陸續離開沱沱河,比預計時間晚了1個多小時。
車過雁石坪,翻越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穿過連續彎道最多的申格里貢山,歷時2天多時間,行程1000多公里,直到160噸液化天然氣抵達拉薩,所有人才舒了一口氣。
天路難,難于上青天。在世界屋脊,運輸隊員在最高溫度不足3℃的駕駛室,餓了啃涼饃喝冰水,演繹了鐵骨雄風的責任擔當,將黨和國家對西藏人民的關愛和溫暖送到了雪域高原。而我們,用筆頭和鏡頭記錄了一幕幕艱辛的過程和感人的畫面,兌現了從未動搖的初心。
那時候,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特別節目《雪域冬行》報道組對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氣冬季大規模進藏全程進行報道,我們全力配合完成了報道任務。返程途中,我們還在羊八井地區采訪了27年前青海油田代表中國石油支援西藏所鉆探的第一口地熱井,以及地熱資源為羊八井及周邊地區帶來的變化。
一個星期的采訪,我們晚上開會,匯總當天的采訪情況,策劃第二天的采訪任務;白天天沒亮就出去采訪和拍攝素材,每天睡眠不到5個小時。由于嚴重的高原反應,每個人的嘴唇烏青,盡管帶了簡單的防護品,但手上、臉上仍然有多處皸裂。
當時,采訪組有兩名同志因為嚴重的高原反應,堅持到達拉薩后又第一時間直接返回了格爾木。可見,那一趟采訪的艱辛和不易。然而,當13期專題報道呈現在受眾眼前時,凜凜寒冬,西藏人民都能夠在溫暖的屋子里其樂融融,我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推廣清潔能源、改變藏區傳統能源結構。同年6月,中國石油以柴達木盆地澀北氣田為氣源地,委托青海油田實施“氣化西藏”工程,將澀北的天然氣輸至格爾木液化后運往拉薩,再經過氣化加工送進千家萬戶。2011年10月拉薩天然氣站開始運營,至2017年年銷氣量從不足100萬立方米增加到3500萬立方米,增長了35倍。
中國石油“氣化西藏”工程的每一次進展,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心。2018年冬至來臨之際,我得知住在801個小區的拉薩近一半居民,以及學校、醫院、機關單位、10家企業和60%以上的公交車輛已經用上了天然氣這一消息后,激動的心久久無法平靜。迅即采寫了消息《中國最后一個省會走進燃氣時代》《拉薩10萬余戶居民用上天然氣》,我深知自此高原日光之城的藍天將更加湛藍……
在采訪手記中,我寫道:“想象中的高原古城拉薩感覺非常遙遠,而又像是離得很近,近到一想到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那燦爛的陽光。感受過那陽光的人,無不希望它能永久。而今,因為石油人的努力付出,這座城市已經步入燃氣時代,湛藍的天空得到永久性呵護。雖然,那只是祖國藍天的一角,但只有每一片藍天都得到精心呵護,在走向未來時,中華民族也才能滿懷豪情地昂首闊步。”

而這些經歷,也成為我最珍貴的記憶。
在擔任媒體主要負責人職務時,正值傳統媒體發展的“寒冬”期,如何發揮報刊、電視的傳統優勢,穩固輿論陣地,是我那段時間深入思考的大問題。
與其他媒體最大的不同在于,《青海石油報》立足于高原獨立礦區,新聞輿論宣傳工作輻射周邊社會及工礦企業。因地域的限制,青海油田如果辦不好《青海石油報》及新媒體傳播平臺,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及時傳達到油田及周邊礦區、社區的干部員工群眾心中。
我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媒體人要有思想、善謀劃、敢創新。
2019年10月,在舉國歡慶新中國70華誕之際,扎根于祖國版圖西部之西的青海石油人用實干和奮斗,向偉大祖國致敬;用辛勞和奮進,為新中國慶生。這支石油隊伍,是“愛國、創業、奉獻、實干”的柴達木石油精神最忠誠的踐行者。他們遠離家鄉、告別親人,扎根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柴達木盆地,頭頂藍天、腳踩黃沙,奉獻油氣。這種精神,讓這個特殊的日子更有意義。
為反映青海石油人的精神,我迅速組織新聞骨干力量,整合報紙、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全媒體資源,在高原油田花土溝、澀北、格爾木三地開展了“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國慶走基層·離天最近的油田》大型融直播新聞采訪報道活動,第一時間將最具價值、最精彩的新聞奉送給全國的觀眾。
從結果來看,《國慶走基層·離天最近的油田》融直播的嘗試是成功的,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打造以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主體、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融合發展新格局的決心和信心。
在我看來,這是新時代新聞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走!一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