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浩浩浙江日報全媒體政治新聞部主任助理
【作者體會】把更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踐行好這一理念,浙江人有著特殊使命感。
2019年5月中旬,我們得知一條新聞線索: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正在進行GEP核算,探索村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經多方聯系,我們采訪到了負責全國GEP核算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確認這是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
這樣的新聞可遇不可求!振奮之余,我們也很好奇:大田村是怎樣一個村?為什么選擇大田村?帶著這份好奇,我們和來自浙江大學的GEP核算團隊負責人一起,實地走訪大田村。
大田村距離遂昌縣城大約23公里,擁有省級信用村、省級林業觀光園區、省級旅游特色村等多項“頭銜”。走進這個1500多人口的村莊,我們發現這里山丘、森林、溪流等生態資源豐富而且種類齊全。
最讓我們敬佩的是,大田人對大自然的敬重。非常巧合的是,大田村有祖傳的“兩山”:金山和尋夢山。為了保護好這兩座山,50多年前,大田村就制定了嚴格的“禁山民約”——村民如果上山偷砍樹木、雜柴及拾干柴枝,要受罰給全村每戶人家送一斤豬肉。50多年前,一頭豬相當于村民一年的收入!這個規矩一直延續至今。正是這種對綠色發展的執著堅守,讓大田村的優質生態資源代代相傳,因此成了全國首個村級GEP核算的“幸運兒”。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一個是生態資源,一個是財富象征。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關鍵在于“就是”二字。通過村級GEP核算,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轉化通道,對大田村來說,承載著全村人過上更好生活的希冀;對浙江來說,這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勇立潮頭”的姿態和擔當,對全國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啟發借鑒作用。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我們有幸用鏡頭和筆,記錄下了這個發生在浙江農村基層的全新實踐,并充分展示了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的誕生過程和重要意義。而這,再一次有力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具有重大理論意義,更具有非凡的實踐魅力。
評委點評
《麗水發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1.6億元!這個村的綠水青山“有價”》具體地詮釋了“兩山”精神。英文首字母縮寫為GEP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在GDP概念之上的一個創新,既帶有GDP的烙印,也與GDP相補充。全國首份村級GEP報告的出爐,可詮釋空間相當大。報道在采寫和編輯方面都下了很足的功夫,淡化了“村級”、主觀評價等素材中原先存在的不利因素,捕捉了“全國首份”、從無價到“有價”等有分量的新聞點。在導語部分,報道從85歲村民的“震驚”起筆,給人一種天外飛來的感覺,增強了報道的故事色彩。枯燥的數字往往是很多新聞稿件的攔路虎,報道穿插著多角度的采訪,處理起來跌宕有致。當然最為關鍵的是,這個報道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時代樂章中找到了一粒屬于自己的跳動音符。

支庭榮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