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體會】理性的聲音最有力量
2019年5月,中美經貿摩擦驟然升級,人民日報第一時間發聲,刊發“國紀平”文章《任何挑戰都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有力揭批美方霸權主義行為,傳遞出中國有理有節、堅定自信的聲音。
中美經貿磋商一波三折,輿論場上各種聲音紛繁復雜,這時候最需要有文章回應熱點、引導輿論。2019年3月,我們開始著手準備,經過一次次會商,確定了文章總基調:“不渲染、不過頭,客觀理性傳遞中國聲音”?,F在回頭看,正是有了這樣的基調,才讓撰寫過程從始至終都把好了“方向盤”。
我們立足“站在天安門上”的視野,把握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眼前、表象與實質的辯證關系。在架構上,既揭批了美方蠻橫、無理的做法,也展示黨中央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決心;既分析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也表明中國應對挑戰的信心和能力;既在更高層次“睜眼看世界”,也深刻闡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道理。

這篇“國紀平”評論的最大難點是不確定性。磋商結果不確定,條款不確定,重要時間節點也不確定。為備足“彈藥”,我們三月下旬就成立了采寫小分隊,針對“達成協議”“繼續磋商”“磋商失敗”三種情況,寫出三個不同版本“國紀平”文章。5月10日,美方突然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根據最新形勢,主創人員在前三個版本基礎上通宵鏖戰,第二天拿出第四個版本“國紀平”,于5月13日在《人民日報》刊發,在這次遭遇戰中贏得了主動。
四個版本“國紀平”是寫出來的,也可以說是“磨”出來的。每篇文章都是在小會議室里,十幾只筆拿起“顯微鏡”,對標中央精神,反復打磨,逐字推敲。不僅磨文字,也磨事實、數據,確保準確無誤。
事實表明,理性的文字最有力量。小屋磨出的筆力,讓文章更有沖擊力,“任何風險挑戰都不可能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成為大家口口相傳的“金句”。文章引起較大反響,讓中國聲音有力站上國際道義高地。
評委點評

王立文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黨委副書記
中美貿易摩擦是2019年最大的熱點事件之一,也是意識形態交鋒的焦點議題。文章合為時而著。在美對我征加關稅、升級施壓的關鍵時刻,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推出雄文,風口浪尖迎其鋒芒,旗幟鮮明亮明立場。這是正義之聲,也是大國宣言,發揮了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作用,堪稱中美貿易摩擦輿論斗爭中的標桿性、代表性作品。
文章飽含斗爭性,但筆觸理性,不卑不亢、不徐不疾,講事實、講法理,講歷史脈絡、講前進邏輯,講世界大局、講時代大勢,宣示“中國不愿意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基本立場。特別是把“貿易摩擦”喻為一場“高手過招”,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次砥礪;一場“冷水浴”,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結構短板;一次“壓力測試”,更加堅定我們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語言生動、設喻形象,傳遞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