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旭東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
【作者體會】為時代書寫“大文章”
“在幾乎被新媒體完全裹挾的碎片化閱讀時代,長達萬余字的鴻篇巨制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嗎?”這是一位業內專家的發問,也代表了人們對“長篇文章在當今時代價值幾何”的疑慮。
還不等我們回復,這位專家通過自己“一口氣讀下來,得到了答案”:當你想要深刻而不膚淺、深邃而不虛妄地了解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時,必須有如此的扛鼎之作給出回答。
大有大的樣子,長有長的氣象。在時代跨越的高光時刻,在風云際會的關鍵節點,新聞人應承擔起書寫歷史的光榮使命,穿越時空、鍛造精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宏大主題,給新聞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采寫契機、一個廣闊的創作平臺。新華社社長何平同志在研究布置這個選題時,就定位這是一篇新華人為時代、為歷史書寫的“大文章”。
70年風云激蕩,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言、什么樣的敘事邏輯描繪這波瀾壯闊的歷程?要在怎樣的格局里審視思考、又以什么樣的狀態踐行“四力”攀登采寫的新高峰?
采寫團隊反復研讀黨史、了解國情,特別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層面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在一次次通宵達旦的溝通碰撞中,在一輪輪持續深入的思考中,寫作主旨越發清晰,主題彰顯時代光輝。
我們精心選擇采訪地點,團隊兵分幾路、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有的同事到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有的同事深入三區三州脫貧一線。我們還來到浙江良渚古城遺址,體會悠久中華文明坐標的位移。我們努力放眼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榮光的時空軸,置身于自鴉片戰爭以來近180年的歲月經緯中,立足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的視野里,深刻感受到新中國70年是如此精彩而偉大。
從確定框架到具體采訪、從頭腦風暴到閉關寫作、從案例取舍到表述推敲……我們反復錘煉,在精到表達中最大程度呈現信息量。歷史是生動的存在而非刻板的記錄,我們通過細膩刻畫普通人命運的變化展現時代變遷,比如,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生程不時手拿“紙飛機”參加開國大典,后來指導設計中國第一架“大飛機”。全文有名有姓的人物達到43個,多維度折射滄桑巨變。
這篇文章始于春、采于夏、成于秋,歷時近5個月,大的修改有16次。何平同志在稿件播發前,重新擬定了標題——“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間正道,浩蕩前行。正像我們手中的筆所闡釋的那樣: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是歷史的必然。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自覺擔當起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職責使命,在守正創新中立主導,在融合發展中強主流,為新時代的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油助力!
評委點評
敘史見人,著筆小處凝聚磅礴大氣
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禮的新聞報道,此類通訊不僅需要在如此宏大的選題之下站位高遠,視野寬闊,更要用足夠深刻的洞見來解讀經歷了70年風雨洗禮的中華民族復興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作為新華社的一篇通訊力作,用飽含感情的文字書寫了新中國70年前進路上的滄桑巨變,在著墨寫史的同時不忘歷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做到了情理結合,以小見大,讓文章在刻畫歷史細節的同時,不失磅礴大氣,成為優勝于同類作品的佳作。

姚廣宜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中國政法大學法治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縱觀全文,精巧的結構布局是文章一大亮點。稿件以“青春之中國、奮斗之中國、人民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5個小標題結構全篇,每一小標題均輔以精準解析,多視角回應中國這艘巨輪之所以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劈波斬浪,一往無前,離不開作為主心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的推動。文章分別用“青春”“奮斗”和“人民”三個中國屬性為章節,概括了中國不斷向前的力量源泉;而中國的發展始終是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文章的其他章節正點明了這一趨勢。這樣的文章布局既有主線一以貫之,又有多層次主題的層層遞進,可謂十分精巧。
敘史見人,以人系事,用典型人物事跡為70年宏偉歷史作注腳,這樣的寫作方式讓這篇文章別具特色。歷史是由人書寫的,中國前進的70年歷史縱軸上凝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個體節點,這篇文章正是在時間縱軸的不同橫切面上選取大量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將個體命運與時代發展相融通,讓讀者感受到共和國歷史每一次轉角或前進時鮮活的細節,讓這70年的滄桑歷史展現得更為飽滿。全文可見43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囊括了梁啟超、李大釗、毛澤東等歷史偉人,也涵蓋了見證我國鐵路發展的祖孫三代司機、成為人大代表的農民工等平凡人物,這些人物加深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彰顯了人文關懷。
此外,文章遣詞用句飽含感染力,體現了作者力透紙背的筆力。精當的文字給文章錦上添花,文中不少細節用詞值得細細回味,例如“新中國,‘新’就‘新’在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里”“兩座鼎,一種情。‘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中始終重若千鈞”等,這樣的文字讓人讀來感到意蘊悠長,足見作者寫作時反復琢磨的匠心。當然,好的筆力離不開前期充分的調研過程,文中幾十個鮮活人物素材花費了作者半年多時間收集采訪,從革命圣地到改革前沿,從田間地頭到工廠企業,反映了一篇好作品所需要的筆力與腳力、腦力、眼力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