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佳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交通廣播部副主任
【創作體會】一次連接70年,跨越6397公里的現場直播
“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百橋飛架新跨越》現場直播,正是從這些關鍵詞出發,生產出的作品。
思想高度在于主題的呈現、題材的抓取。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策劃聚焦交通特色,圍繞長江上的跨江大橋展開采訪報道,提高站位,從區域走向長江全流域,以媒體融合的方式打造精品。于是,我們向長江沿線的廣播電臺發起號召,湖北等11家廣播電臺熱情響應,跨區域共同采訪、聯合制作,一次連接70年、跨越6397公里的新聞行動拉開序幕。在長江上建大橋,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的夢想,《百橋飛架新跨越》以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正式通車為切入點,101分鐘的節目,連線采訪、錄音報道十余次,講述新中國成立后長江上建成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中國完全獨立自主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的過去與現在,記者從長江源頭第一橋沱沱河大橋、網紅橋重慶朝天門大橋等長江上多座跨江大橋發回報道;走進生產車間,探訪大橋纜索如何鍛造出來;走到企業家身邊,傾聽大橋建成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巨大促進。百姓過江方便了,區域經濟聯動了,大橋讓長江更具活力,彰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建造、中國經濟和百姓生活的蓬勃生機。
創作有溫度的作品,必須走得遠、扎得深。長江上到底有多少座大橋?2019年10月8號之前,如果在網絡上搜索這個問題,你會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有說50多的,有講85的,沒有定數,一方面是因為大橋仍在不斷建設當中,另一方面也說明幾乎沒有人做過數大橋這個看似笨拙的工作。7月,采訪從江陰長江大橋啟動,酷熱的江南夏季,江蘇廣電總臺領導帶領記者來到氣溫40多攝氏度的大橋上采訪;10月,記者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沱沱河特大橋采訪,已是大雪紛飛……我們用一座座橋實地看、現場數的方式,在節目直播時驕傲地宣布長江上已建成通車了154座跨江大橋!宏大的主題更要以細膩感人的細節,實現情感共鳴,提升傳播效果,在水勢湍急、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金沙江上,世界最大跨徑的山區峽谷鋼桁梁懸索橋——華麗高速金安金沙江大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項目副總經理羅錦剛面對記者,他說最希望有一天能帶著兒子來看看自己造的這座大橋;我們還特別邀請了兩位大橋專家——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和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李興華作為直播嘉賓,他們專業的解讀和親身經歷的大橋故事,有力回答了為什么只有中國能在不到70年的時間里完成154座跨江大橋的建設,展現出中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偉大精神。
建橋人的故事讓橋梁有了生命,記者的用心挖掘讓新聞有了溫度,節目生動了,感染力自然就強了,聽者的自豪感、獲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高品質的新聞作品來自細致的采訪,也來自于精巧的結構布局、創新的融合傳播,從大橋出發,但不囿于大橋本身,大橋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更是活的博物館,凝聚了發展創新,記錄著生活變遷。我們力求在節目中體現這些鮮活的元素,讓大橋不但能被聽見,還能被看到,能和聽眾形成互動和共鳴。廣播直播中,節目邀請聽眾講述自己與家鄉跨江大橋的故事,網絡平臺匯聚來的語音文字新鮮熱乎,讓節目聽感更加生動立體;節目推出互動H5“看圖片,猜大橋”,考考聽眾網友能認出多少座長江大橋,匯集154座長江大橋圖片與介紹的H5,形成了網絡版的大橋博物館,有趣有用的互動體驗讓大家紛紛參與轉發分享,廣播和互聯網交互融合的傳播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復合影響力,網絡收聽互動量超過1000萬,作品既成了精品,也成了爆款。
評委點評

周躍敏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七屆理事會主席、江蘇省政協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小中見大 遠近結合 形散神聚
如果僅僅聚焦武漢第10座長江大橋全線通車,這樣的報道大概率到不了中國新聞獎評委的手上。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將這一原本地域性極強的新聞放大到了6397公里的長江領域,置于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背景下,不但信息量大,知識性強,而且視野宏闊、站位高遠,主題厚重。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2019年最大的報道主題。本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國記協評獎辦收到這一題材的作品多達103件,幾乎占全部1042件參評作品的十分之一。同類題材作品同臺打擂,往往比的就是創意、功力和專注。《百橋飛架新跨越》能夠在眾多同類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關鍵是它在處理“大與小”“遠與近”“聚與散”的關系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小中見大、遠近結合、形散神聚。
一說起重大主題報道,許多人便將其與宏大敘事并提相論。《百橋飛架新跨越》是獻禮新中國70華誕的特別制作,主題不可謂不宏大,但它的切口很小也很近——武漢百姓眼皮底下的楊泗港長江大橋正式開通。
隨著報道的展開,聽眾的思緒又被帶到了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石首長江大橋、沱沱河特大橋、金沙江大橋、朝天門大橋、滬通長江大橋……整個報道儼然一座長江大橋博物館,呈現的是70年建橋的奇跡,體會的是大橋給生活、經濟帶來的變化,感受的是身為中國人的豪邁與驕傲。
作為廣播現場新聞直播,《百橋飛架新跨越》時長達1:41:53,光是連線的記者就有11人、專家7人、市民4人、交警1人,新聞素材包括現場直擊、連線采訪、背景交代、專業解讀、串詞銜接等,涉及的地域幾乎涵蓋了整個長江流域的11個省市自治區。要駕馭好如此體量的直播節目,離不開嚴密的籌劃、精心的組織和充分的準備。
從直播效果看,整個節目應該說結構嚴謹、主題突出、穿插有序、詳略得當,特別是結尾處2位主持人的議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作為大型直播節目,有些局限似乎也難以避免:一是內容較為龐雜,枝枝蔓蔓的東西多了些;二是結構相對臃腫,有時會有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感覺;三是口語表達還不夠精煉、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