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環馳新華社記者
【作者體會】在天安門城樓定格“揮手之間”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當天,新華社記者鞠鵬、李學仁和我被安排在天安門城樓核心區負責拍攝工作。我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敢于突破,大膽創新,圓滿完成了報道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揮手的經典瞬間,形象偉岸,氣勢磅礴,鼓舞人心,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形成鎮版刷屏之效,充分彰顯新華社時政攝影報道的獨家優勢和不可替代性。
前期討論時,采編團隊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國慶攝影報道發現,記者在金水橋位置用1200mm長焦鏡頭拍攝中央領導同志在天安門城樓的畫面較多,而在城樓位置拍攝的畫面幾乎沒有。在這次國慶報道中如何拍出習近平總書記揮手致意的歷史瞬間,展現領袖風采,是我們的政治責任,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決心以此為著力點,迎難而上,創新突破,既要抓拍到精彩瞬間,又要時刻兼顧現場兄弟單位的工作。在這種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記者的拍攝難度非常大。最終,按部署,鞠鵬和李學仁負責近距離拍攝總書記揮手畫面,我則視情況機動。
國慶當天,鞠鵬和李學仁勇挑重擔,在總書記兩側近距離拍攝。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拍攝時幾乎半個身體探出城樓外,用廣角鏡頭記錄帶有閱兵環境和天安門城樓的背景畫面。我帶一個小梯子和三臺相機,爭取到距離總書記3米左右的位置,站在梯子上拍攝。當電視直播切換總書記單人揮手鏡頭時,前面的記者讓出了空間,我知道機會來了。俯拍、仰拍,中焦鏡頭、長焦鏡頭……很快,直播鏡頭切換結束,前面的記者繼續拍攝,而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向群眾揮手致意的這張照片播發后,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國慶當天,《新華每日電訊》號外封面整版刊用。第二天,這張照片被《參考消息》等近200家紙媒頭版采用,占據了網絡媒體的顯著位置,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回顧這次國慶攝影報道,我認為有兩點值得重視。第一,提高站位、用心用情。在這次國慶盛典報道中,采編團隊高度重視,精心謀劃,緊扣新時代脈搏,始終聚焦核心,把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大國領袖風采作為報道的首要任務。精心拍攝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揮手這一歷史性瞬間,經典地展現了總書記的堅定與從容、豪邁與自信、情懷與擔當。第二,團隊作戰、形成合力。三名攝影記者在天安門城樓核心區拍攝,分工明確,相互補臺,彼此默契,團結協作。正因為兩位記者在前方挑起了近距離拍攝的重擔,我才能在遠距離從容工作。雖然我在遠距離機動,但并未懈怠,而是堅守等待,相機而動。我們三人都拍攝到習近平總書記揮手的精品佳作。實踐證明,新華社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我們將一如既往,發揚傳統,再創輝煌。
評委點評

毛建軍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初評評委、中國新聞社攝影部主任
這組組照體現了團隊合作,全方位記錄了國慶70周年閱兵的經典瞬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揮手致意,空軍受閱部隊經過北京CBD上空、禮炮在正陽門前齊鳴、東風導彈車隊高調亮相、經過天安門廣場的受閱老兵流下激動的熱淚……記者們精心拍攝抓取一幅幅經典、感人的畫面。
當代重大事件的現場攝影報道離不開強有力的團隊支持與縝密謀劃。新華社115人的攝影采集隊伍幾乎覆蓋了閱兵全程所有需要拍攝的重要角度。經過采編團隊的前期討論、記者們的細致采訪拍攝、編輯們的精心挑選,最終呈現的8張照片,從重要角度、重要瞬間詮釋了大國威嚴與節日氣氛,以完美的影像將這一歷史大事件載入史冊。
這組照片也再一次證明團隊合作在大型事件采訪中的重要性。

掃碼閱讀獲獎作品原文
【作者體會】我在300米高空拍閱兵

肖藝九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當日,護衛著黨旗、國旗、軍旗的空中護旗梯隊,飛行在北京上空,旗幟迎風飄揚……我在300米高空拍攝下了這一瞬間。
按報道部署,我在三百米高的北京國貿三期樓頂拍攝,這是以往閱兵報道從未設立的拍攝點位。接到任務后,我不斷地思索:這個點位最關鍵性的瞬間是什么?活動前夜,我來到國貿三期樓頂,在寒風刺骨的停機坪上度過一夜,等待次日拍攝。因樓頂空間有限,常規思路只能拍攝梯隊在空中的畫面,無法將城市風貌與飛機梯隊相結合,失去了這個制高點位的意義。我觀察了現場環境后,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貼在房檐邊拍攝!
到達房檐邊十分不易,唯一的路是從一腳寬的鋼梁上通過。腳下,數百米的落差讓我心驚膽戰。因晝夜溫差影響,鋼梁表面非常濕滑,稍有不慎就會墜落,后果不堪設想。空中護旗梯隊由東向西飛行,且飛行速度很快,為保證能完整記錄所有梯隊的飛行瞬間以及多角度畫面,我提前在停機坪的西南角和東南角各架設一臺遙控相機,并預先取景構圖。隨后,我小心翼翼地通過鋼梁,快速攀爬到中間的吊機上并緩緩向房檐邊挪動等待拍攝。

▲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空中護旗梯隊。(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2019年10月1日10時43分,3架載旗直升機依次飛過,緊隨其后的20架直升機組成巨大“70”字樣……空中護旗梯隊一組組地快速進入我的視線,此時我的心也澎湃起來,情感化作一聲聲清脆的快門,凝成一個個壯懷激烈的精彩瞬間,記錄下這銘刻于歷史的“高光時刻”。我力求記錄下我國鋼鐵之師的威嚴與雄壯,盡全力在自己的拍攝點位上做到極致,我想,這是一名新華社攝影記者對新中國70華誕最好的致敬。一張好照片能成為人們通向回憶的橋梁——相信多年后,當人們回首那一年的大閱兵時,“藍天雄鷹”列陣長空,鐵甲雄師滾滾向前,受閱官兵步履鏗鏘,游行群眾群情振奮……這些令人激動的盛世影像,自然會浮現在人們面前。這是攝影的魅力和力量,也是值得我們一直堅守和追求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