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體會】切實踐行“四力”用心錘煉精品

田連鋒大眾網·海報新聞編委、采訪中心主任
《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突出一個“融”字,打開獲獎專題,滾滾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向前,伴隨著優美動聽、氣勢磅礴的配樂,一幅山東境內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畫卷徐徐展開,使人身臨其境體驗史詩般的小康征程,感受脫貧攻堅如磐的信念和行動。作品以具藝術性的長卷為載體,融合圖文、航拍、VR、短視頻、音頻等多種報道形式,敘說感人的遷建故事,具有強烈的代入感。
“融”的基礎是“實”。《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從確定選題到最后專題推出,是對主創團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一次全方位檢驗。
主創團隊連續三個月行走黃河兩岸、蹲點采訪,行程4000多公里、采訪100多人、拍攝視頻100多小時。腳下沾的泥土越重,“帶露珠”“冒熱氣”的稿件和視頻才會越多越厚重。正是在一次次行走中,記者發現了喜歡當“紅娘”的蔡婆婆,搬進新樓后給村里小伙子介紹對象都更有底氣了;遇到了一天12個小時“蹲”在工地,走壞了三雙鞋的發改局副局長;找到了親歷水患,眼瞅著老房子“撲通”一聲掉河里的丁大爺……
專題代表作《74歲羊倌上樓記》中的主角李士新老人,是記者見過的“幸福感”最強的老人之一。他的話、表情動作都充滿了滿足感。主創團隊帶他一起參觀了即將搬入的新社區,在樣板間里,李士新老人用手機給每個房間拍照,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他要把這些照片給自己的老伴看看……正是這些見人見事見生活,有血有肉有感情,在遷建一線發現的感人故事、動人瞬間,使作品充滿了“煙火氣”,升騰著暖暖的溫度。
《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除了在內容和呈現形式上精益求精外,在一些細節上也是精雕細琢。最后形成的編校材料有近一尺厚,可以說,專題里的每篇稿件和視頻字幕,都經歷了不下10遍的編校工作。編輯、美編、技術團隊則在項目策劃人的統籌下,分工協作、統籌推進,為作品的最終驚艷呈現,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精品就是這么一字一句,一個一個標點符號“摳”出來的。
【評委點評】

韓雋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大眾網選取黃河灘的遷建故事這個點,采用順應時代的融合敘事話語,正好把灘區群眾由貧到富的過程串聯成故事,從故事中記錄歷史。
歷史的進步時刻從來也是“故事時刻”。故事新聞專題用小切口統率大主題,以第一人稱、第一故事、第一感受視角讓遷建親歷者親述,這是一種難得的開放寫作姿態,話語親形態新,接“地氣”又不乏“生氣”,有“溫度”又有“深度”;專題通過巧妙的欄目設計、視覺搭配將技術與內容融合在一起,VR、航拍等技術,視覺沖擊力強,臨場感觸深,內容感染力深。
網絡新聞專題是重大新聞報道的主要陣地,如何利用好這一陣地把諸如“脫貧攻堅”這樣的大主題做好、做深、做透、做出社會影響,是主流媒體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把群眾的日常生活融入時代宏大主題,把群眾的親身經歷寫進主題報道,對其記錄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進行著復原真實和真相的重構與還原,而且仔細聆聽、真實記述、再現場景,顯現出新聞人深入和獨特的思考以及表現力。其中不論是蘊含的現實、思想、文化、人文關懷,還是技術與內容融合都具有借鑒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