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體會】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會有怎樣的變化?

向冬雪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總編室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舉行,有個“新生”來報到》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針對良渚申遺這一重大事件策劃制作的一款新媒體產品,在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頁(界)面設計二等獎之前,它已經獲得了第四十一屆世界新聞設計大賽(SND)最佳數字設計·動畫類銀獎,這是中國大陸媒體首次獲得該項目銀獎。從作品所獲的獎項就能看出,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新媒體產品,既有內容形式上的獨到性,也有設計技術上的創新。
讓我們從這個作品的“職員表”說起吧,整個產品前后涉及的創作人員共23人,其中審核把關的有5人、文案團隊4人、分鏡插畫團隊5人、設計和視頻制作2人、配音5人、技術和翻譯2人。在傳統新聞的生產過程中,這樣多工種大規模的創作團隊是很難出現的,但這在全媒體時代會成為一個常態。
牽涉的人多了以后,就需要一個可以貫穿始終的角色,對新聞生產的每個流程進行統籌,調動各方力量,保證每個生產環節符合統一標準,最后的成品質量達到要求。
對新聞生產機構來說,如何打造一支適應高質量融媒體產品生產的人才隊伍是一道考驗。前面說到,像良渚“新生”報到這樣的創作隊伍在傳統媒體時代是很難出現的,那是因為傳統的新聞機構它并不具備像插畫、動畫制作、配音、技術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同時也缺少可以整合所有生產要素的小編。
就拿良渚“新生”報到這個產品來說,作為創作統籌的小編,也同時擔任了歷史資料收集、腳本撰寫、配音“導演”、音頻剪輯、動畫分鏡頭策劃等角色,這樣的創作很考驗編輯的綜合素養。
良渚“新生”報到產品的誕生,是新聞機構包容性的體現,它要求機構給年輕創作者更大的發揮空間;此外,它也體現了新聞生產隊伍良好的協同性,它需要生產的每道環節、每個工序緊密配合也要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合作無間。只有各方面的條件都齊備,才能打造出一片豐沃的土壤,為長出更多像良渚“新生”報到這樣的“果實”創造可能。(主創人員包括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總編室向冬雪、浙江日報全媒體文化新聞部童穎駿、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數字編輯部黃軼涵、王慶麗等,本文向冬雪執筆)
【評委點評】
好創意讓多種新媒體手段發生融合的化學反應

林忠禮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
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新,更是思想和創意上的新。《有個“新生”來報到》就是這樣一件作品。
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把“良渚古城遺址”擬人化、人格化的創意。高度的形象化呈現令閱讀更加輕松、有趣。
通過“良渚古城遺址”與獅身人面像等其他世界文化遺產的對話,不僅迅速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而且將歷史與當下有效地進行銜接、對比,提升了報道的故事性、趣味性,也展現出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的成就亮點和典型經驗。
作品的界面設計形式生動活潑,綜合運用多種融媒技術是該作品的另一個亮點。該產品集手繪漫畫、動畫、語音、視頻等多種新媒體技術手段于一身,在主題報道中兼顧了趣味性和可看性,視角獨特,內涵深厚,新聞性強。
雖然這些技術都是已被廣為運用的手段,但創新不應僅是技術上的炫技,好的創意才是靈魂。正是因為有了好創意的統領,才讓這些新媒體手段在一起發生了融合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