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維莉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編委
【作者體會】用精品內容與網友對話
這是一件非常獨特的作品,是互聯網作品與電視節目同步生產,卻用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融媒體探索。
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我們面對了很多“取舍”的選擇題。
各種各樣的“傳家寶”素材,該用哪些?電視節目播出了十期,而在作品中只選取了其中最能見證新中國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的八個故事,如新中國成立、香港回歸等,其他的“中國運動康復第一人”與“中國動畫的見證者”等講述中國體育與文化事業發展歷程的故事被我們忍痛舍棄。
用怎樣的表達方式講故事?為尊重互聯網傳播規律,我們決定用“寫文章”的方式來創作這一專題。開篇視頻作為文章導語,鑒賞八個“傳家寶”作為文章主體,“護”“評”“曬”傳家寶作為故事點綴,最后通過一句鏗鏘有力的結語“一件傳家寶,奮進新中國”點出作品主旨,確立作品的整體設計架構。
鼠標滑動過程中,如何串起八個故事呢?我們曾力圖尋找“時間軸”“老火車”等能夠具象化的物品作為“牽引”,但發現總是缺少“力量”。于是,回歸“最原始”的方式——文字。我們從八個故事中提煉出“開天辟地”“歌唱祖國”“保家衛國”等八個主題,配合天安門、五星紅旗、中國地圖等象征符號作為點綴,以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志愿軍、原子彈爆炸蘑菇云等經典歷史照片作為背景進行設計,整個新中國故事脈絡由此變得清晰而有“靈魂”。
我們策劃了“哇曬傳家寶”互動征集,“萬人接力歌唱祖國”互動話題等線上活動,在線下開設了“精品傳家寶展覽”“手植焦桐”等活動,實現跨平臺、高互動的傳播。這些“傳家寶”更能觸動網友的神經與情感記憶,更真實地記錄了新中國的奮進史。
在新媒體時代,精品內容永遠是與網友“對話”的最好途徑。只有我們俯下身子講故事,認真打磨做產品,真誠交流互動,了解互聯網傳播規律,摸清互聯網傳播手段,才能生產出有思想、有靈魂、有情懷的優質作品。
評委點評
韓雋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題清晰、內容充實和整體設計突出的歷史感和現代感是《傳家寶里的新中國》的最大特點。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選取八個家庭的“傳家寶”,分為看傳家寶、護傳家寶、評傳家寶和曬傳家寶四大板塊,板塊清晰,導向明確。最后的“曬傳家寶”的活動提升了整體作品互動性。
整體設計中,用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墨藍色底色、紅色點染、白色正文、黃色行書大標題,色調統一和諧,共同展示了“傳家寶”的歷史感與“新中國”的現代感,整體構成了厚重又親切的史詩意味;細節上以視頻引導結合橫向分屏,隨后以長圖滑動的方式進行觀看。每一板塊都有特定主題,并且圖文結合,采用經典歷史場景視頻、照片與代表性標識搭配設計方式,串接新中國七十年奮進史。這種橫向分屏的形式吸納了最近幾年移動端海報體的優點,將內容導向和歷史文化清晰呈現,融通了視窗版式和封面版式,設計要素簡化,綜合運用了短視頻、Flash、H5等新媒體手段,打破常規排版,實現橫向滾屏閱讀體驗,網頁鏈接、音頻、文字、圖片生動結合,專題的排版、色調、音效和瀏覽形式都有“網絡展廳”的強視覺體驗快感和極強的代入感。
當然,需要提及的是PC端瀏覽時個別頁面加載時間過長,手機端瀏覽網頁內容頁面受到局限,專題部分超鏈接缺少提示,讀者可能會漏掉內容,還有改進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