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 濟寧市旅游公共服務中心
2016年,國家旅游局負責人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這一概念,促使我國能夠從景點旅游發展為全域旅游。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所占比重也逐漸增加,在全域背景下發展旅游不僅可以增加旅游人數,也能夠提高服務質量,推進旅游行業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也能夠全天候、全領域游覽互動,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個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進行建設運營,將區域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旅游業的支撐下推進旅游全社會共建,實現利益共享,促進旅游產業以及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1]。全域旅游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旅游行業中的重要實踐已經使全域旅游成為融合發展的促發點。同時,發展全域旅游能夠實現旅游產業全景化、全覆蓋,是科學系統的旅游發展模式。
全域旅游突破了旅游發展的地方限制,將區域建設、環保工作、交通建設、餐飲服務等多個方面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體化的全域旅游品牌,通過建設城鄉、海陸等資源,利用第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實現新的發展,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全域旅游統籌全域旅游行業發展,具有全域民眾參與性、全域行業參與性的特征,能夠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實現一體化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方式。全域旅游將各行業融合起來,各部門共同管理,全體民眾共同參與,利用目的各要素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體驗,進而滿足不同游客的體驗需求。
單一景點式觀光旅游將旅游地域劃分成點、線形式,內部缺乏協同性,景點旅游在轉變為全域旅游之后,景點、路線變為區域集群、旅游資源網形式,旅游發展呈現全局性。全域化發展中,需改革旅游管理機構,解決旅游管理和產業融合之間的矛盾,促進旅游經濟專項發展,激發旅游潛在活力。當前,縣域級旅游經濟后來居上,尤其是中部地區憑借著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發展全域旅游經濟上具有明顯優勢,在黨委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門以及其他部門的共同配合下組建開發小組,搭建全域旅游生態網絡,深入挖掘區域旅游資源,促進本地旅游和全國旅游資源實現共享共建[2]。與此同時,要加大旅游行業整治力度,處罰黑導游、黑中介和黑景區,與城管、公安實現聯合監管、執法,凈化旅游行業,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整合資源優勢,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創新全域旅游模式。
高水平全域旅游需要憑借精品項目建設,加強項目預期研究以及總體規劃,利用全域旅游公共服務對現有的旅游開發項目、服務產品進行評估,明確當前旅游服務短板,補齊相關措施[3]。同時,根據游客需求服務評價體系明確游客對旅游服務的需求,圍繞需求制定項目規劃,將外地和本地需求結合起來共同建造共享共聯旅游服務,將各行業資源整合起來,統一規劃,確保項目有序開發,堅決杜絕地方保護主義等不良行為。而根據互聯網技術建造智能化全域旅游網絡,使游客主動參與,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感,用智能化推進全域旅游變革。
旅游產品開發運營是保持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環節,打造旅游產品需要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因此,旅游開發主體需要廣泛吸取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重點學習這些地方旅游發展思路以及產品布局,并注意結合自身資源條件以及經濟基礎,在文化、生態以及科技基礎上重點創新產品,并注意游客消費需求,把握游客吸引力,創造精品特色旅游產品,防止盲目浪費,促使全域旅游實現健康發展。
對于全域旅游發展而言,構建旅游+模式是必然選擇,例如旅游+第一產業的建設形成了鄉村旅游群,利用當地特色的農村風景和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多元化,將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群;旅游+第二產業則是旅游與工業行業結合形成工業旅游群,將工業資源發揮出來,例如衡水市的四大特色園區等等;旅游+第三產業將旅游、文化、教育等行業融合起來,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宣傳歷史文化的同時開發旅游資源,構建文化教育旅游區域,創新旅游產品[4]。
近些年,各地區的旅游黑幕不斷被曝光,例如青島大蝦、黑龍江雪鄉等這些地區的旅游問題直接影響了旅游行業的發展,也暴露了旅游市場的一些不規范現象。要想推進旅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必須要整頓旅游市場,規范旅游市場經營秩序。
首先,需要針對投訴多的旅游服務項目,例如“一日游”等,嚴格控制當地短期游的項目,統一管理商家,防止惡性競爭,規范旅游市場競爭。對于旅游景區,需要加大力度整治亂定價現象,科學定價,嚴格遵循利潤+生態承載+社會福利三者最優原則,動態結合三個原則選擇定價方式,確保景區內外部環境,進而推進旅游產業實現協調發展,促進旅游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加大力度打擊旅游行業中景區的強買強賣現象,并制定完善的規范和細則,定期培訓,邀請專業培訓人員定期考評景區員工綜合素質,并實行員工互評、自評評價工作,主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提高服務水平,豐富自身服務技能。同時,積極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為工作人員提供培訓學習機會。最后,提高景區旅游從業者的薪資水平,吸引更多專業人員進入到該行業[5]。另外,景區需要對游客展開線上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結果,改進不滿意之處,不斷完善景點旅游服務質量,提高景區軟硬件質量。
全域背景下,創新旅游經濟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當前,旅游行業的主要難點在于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和經濟發展良好的城市對于旅游項目的創新以及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都處于前列,也能夠通過旅游行業推進經濟發展,而地方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推進了旅游行業的發展和完善,二者實現良性循環。但是,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不平衡,旅游經濟發展后力不足,對于這些地區需要提供政策扶持,針對旅游行業實現供給側改革,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并由省級部門制定專門政策,提供專項基金,拓寬融資渠道,為這些地區建設全域旅游項目提供幫助,并提供規劃、布局、融合、資金、宣傳等保障,將旅游經濟對當地經濟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6]。
當地政府在規劃旅游景區時,需要充分體現生態環保理念,全面評估當地生態承載力,因地制宜發展,綜合協調應用自然資源,有度使用生態資源,并同步推進生態環保和旅游項目運營,建造自然生態旅游景區,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經濟資源,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同目標。當地要根據自身特色建立旅游行業發展目標,圍繞生態旅游整合旅游資源,加強與周邊區域的旅游合作,積極融入產業帶的旅游發展,打造精品旅游景區[7]。全域旅游背景下,區域需要把握機遇,開發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區,實行以點帶面、特色引領的旅游品牌戰略,形成新的發展格局,深度融合地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平臺,推進多個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方向。
完善的基礎服務配套設施是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旅游交通設施。對此,當地政府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善交通,拓展交通網絡,完善交通運營體系,延長公交車輛的運營范圍,設置專門的旅游線路和公共車輛。同時,還需要加強公交、出租、地鐵等公共交通,提高交通運營效率,完善城市、村屯之間的交通網絡,打造特色的旅游服務項目,讓游客能夠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文化魅力。
其次,需要提高旅游服務能力,要想發展旅游業,必須要解決游客的食宿行游購娛等問題,尤其是住宿、吃飯等問題,這就需要提高酒店的服務能力,增加民宿、日租房等服務,自駕游旅客可以為其提供露宿地點、帳篷等,提供更多的旅游選擇。旅游旺季需要為游客提供大眾化的住宿、餐飲服務,并引進連鎖便利店、自動販賣機、商場等,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游玩、消費渠道。
首先,定位市場,利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全域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其次,定位客源,利用高鐵經濟拓展客源,并采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渠道擴大全域旅游宣傳范圍,加大周邊區域旅游資源的宣傳營銷力度,創新旅游營銷方式,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例如黃金海岸、鄉村慢旅游等,打造精品旅游市場,利用具有特色的靜電吸引游客,并在景區辦理優惠旅游年卡,吸引更多游客。最后,采取多元營銷方式擴大品牌效應,將主題營銷+名人效應+短視頻運營結合起來,從多個角度對全域旅游品牌展開營銷,宣傳當地特色景區和智慧化服務,提供網絡直播游覽服務,并提供一站式的全域旅游景區票務服務+個性化票務服務,為游客提供便利,推進全域旅游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旅游經濟處于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端口,隨著旅游行業規模的逐漸擴張,全域旅游的推進,旅游行業蓬勃發展,旅游行業也面臨了一些挑戰,若是不妥善解決對旅游經濟持續發展會產生影響,也會危害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相關政府機構和企業需要積極面對這些問題,為民服務,在全域旅游中采用先進技術和理念,創新發展思路,積極學習、主動交流,創新旅游發展模式,促使全域旅游實現轉型升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