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妮
(新疆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管理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農村水系作為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水生態環境的質量關于到農村產業的興旺,它不僅是改善農村生態宜居的關鍵前提、更是農村水安全建設的基本要求,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意義重大。按照《水利部財政部關于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焉耆縣為全國首批55個試點縣之一。
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對農村水系開展了許多工作,通過實現水系互通互聯,逐步恢復水域基本功能,不斷優化水生態環境,促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旨在通過河湖清障、清淤疏浚、生態護坡、水源涵養、水系連通,以及污染源控制、河湖管理等系統治理措施,解決農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縮、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逐步恢復河湖功能,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水美鄉村,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是南北疆交通咽喉、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以及物流中心。距離烏魯木齊423 km,距庫爾勒市52 km。
焉耆縣主要河流水系均屬于開都河流域,開都河是博斯騰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解放河是開都河的岔河,先入相思湖后再入博斯騰湖,霍拉溝直接匯入博斯騰湖。相思湖原為天然的淺水沼澤,后通過解放河引開都河水源入湖,使其生態得到改善,近年通過焉耆縣開發建設,相思湖已成為集旅游度假、蘆葦水產養殖、野鳥繁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濕地公園及4A級旅游景區。
1)霍拉溝防洪體系建設不全,洪水災害大
霍拉溝流域主要以暴雨型洪水為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歷時長等特點,洪水來勢兇猛,夾帶大量泥沙,破壞性極大。霍拉溝經過三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上中段防洪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下段防洪工程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四十里城下游至相思湖段為前期搶險時所臨時開挖形成,一旦再發生洪水安全隱患極大。因此急需完善流域防洪體系,保障沿線居民安全。
2)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不均,現有河流之間缺乏連通性,水資源短缺現象依然突出。
焉耆縣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水資源主要集中在開都河流域。霍拉溝流域60%的徑流量集中在汛期,為難以利用的雨洪資源,非汛期河道普遍干枯。相思湖主要依靠灌溉期排渠退水及開都河補水,水資源歷年補給量相對穩定,湖區水位基本能夠維持。霍拉溝的洪水帶來大量泥沙,也嚴重威脅焉耆縣濕地尤其是荒漠間湖泊濕地。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用水量需求的增長,如何合理分配水資源,既滿足濕地生態用水,又不影響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用水需要,是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3)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水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由于多年來氣候條件的變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項目區地表植被減少,地面覆蓋度降低,風蝕較為嚴重,生態環境失調,致使當地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并且有日益加劇的傾向。同時由于洪水每年沖蝕霍拉溝兩岸,不僅造成水土流失,還使下游林草、植被、基礎設施等遭到毀壞,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4)沿岸污染防治問題依然存在
解放河沿線村莊主要以露天旱廁為主,除主要鎮區外,其余農村缺少污水處理及收集系統,雖然目前河道兩岸均無集中排污設施,但是風險依然存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設施缺少,致使部分沿河居住的村民隨意將生活垃圾傾倒至河道內;解放河沿岸基本均為農田,農業面源污染的河水風險一直存在。
5)歷史人文挖掘滯后,文化彰顯不夠
焉耆是秦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城邦之一,古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旅游目的地。擁有“新疆花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拉山絲路古村景區、相思湖景區、七個星佛寺遺址4大國家級金字招牌。近年來除縣城北部依托“水系連通”項目,向巴州乃至全疆展示焉耆縣獨有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藝術、產業等內容,為各族群眾提供集中、優質、便捷的公共活動空間,其余項目均未能體現這些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與治理,堅持從單純治水向系統治水、從剛性治水向柔性治水、從部門治水向協同治水的根本轉變,突出農村水系整治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以“安全、生態、景觀、文化、產業”為主線,全面實施農村水系安全保障、水生態修復、水景觀營造、水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統籌解決好目前存在的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問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回、維、漢等多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為實現河道“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業興”,讓解放河、霍拉溝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此次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主要針對縣域內農村水系河道連通不暢、河流水生態環境差、水資源短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對解放河、霍拉溝兩條河進行治理,其中解放河主要包括干流全段及流域內水系連通、農村污水治理、農田灌溉示范等,霍拉溝包括干流上游霍拉山村段河道岸坡治理、下游河道防洪堤岸整治及右岸山洪防護工程、水土保持等,依托“河長制”建設,加強水利行業強監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實現現代化智慧化水管理系統。通過治理解放河,改善解放河向相思湖補水的條件,計劃逐步將相思湖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干旱區湖泊實地生態保護和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家級示范工程。
焉耆縣在實施了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后,防洪規程和規模有了一定增加,但主要集中在開都河和霍拉溝兩條河的縣城、部分工業園、農村產業基地河段,大部分鄉鎮段沒有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工程建設滯后,解放河全段基本未安排治理措施,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河段大力實施防洪治理,對險工險段進行防護,保護河流沿線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植被綠化、生態護岸(坡)、水土保持等措施開展解放河、霍拉溝流域的生態治理,對凌亂邊坡進行整理并綠化,改善現狀面貌,岸坡防護盡量以生態護坡為主,盡量保持岸坡原生態,維護河流的自然形態,防止河道直線化,避免裁彎取直,應保護河流的多樣性,恢復河道自然屬性,形成山青岸綠、形態自然的水系。
針對河道內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的問題,根據實施的《焉耆縣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整治方案》和《焉耆縣河道采砂清理專項行動整治方案》,對縣域內的河流、湖泊、行洪通道、灌排渠道“四亂”清理排查,并按要求建立“一亂一檔”,恢復河道自然生態,提高行洪能力;加強對河道沿線的旱廁、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管理,防止河道沿岸的污染。
結合流域內水土流失現狀和變化形勢,在解決水源條件的基礎上,加強水土保持措施。在河流源頭區、湖泊集水區推進水源涵養區范圍劃定,在項目區內通過提高植被覆蓋率,減少降水產生的水力侵蝕,美化環境,對項目區外圍殘林、疏林地、天然草場實施封育治理,以恢復植被覆蓋度。另要通過封禁治理,減少風季揚沙,使區域內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結合當地大力發展旅游的特點,在文物遺址前種植灌木,在霍拉山村景區道路兩旁種植灌木,以提高植被的覆蓋率,美化環境。
焉耆是秦漢時期洗浴三十六邦之一,又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擁有“新疆花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拉山絲路古村景區、相思湖景區、七個星佛寺遺址4大國家旅游金字招牌,要大力推進古遺址、古井、古廟等文化保護,充分挖掘與河湖治理相關的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等,結合水文化載體的建設進行文化交流、傳承和發揚。通過大量的綠化、亮化、景觀及休閑設置的建設展示焉耆縣獨有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藝術、產業等,提升農村河湖水系的品味,增加各民族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的實施,水污染防治將得到有效改善,通過引解放河水稀釋處理后的污水還可以進行灌溉,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通過農村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使河道基本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得到保障,河流水質明顯得到改善。解放河流域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改善相思湖、博斯騰湖的水質,促進博斯騰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通過河道清淤疏浚、堤防結合等方式,可提高防洪減災能力,逐步完善非工程措施體系,增強避險能力。保護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充分發揮生態堤防的綜合效益,體現人水和諧理念,增強沿河各族人民居住的安全感。
規劃實施后,解放河沿線形成生態廊道,水生態逐步得到恢復。呈現“一河清兩岸綠、稻花葦叢交接,野鴨天鵝相伴”的河川濕地生態景觀廊道,再現“疆南水鄉·秀美焉耆”的優美風光和人水和諧的生態風貌。同時提升了沿線鄉村居民生活品質,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產業、特色旅游人數的集聚,有力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同時改善人居環境。
焉耆是“三紅”產業種植區,又有“紅酒之都”“花兒之鄉”之稱,規劃對河道進行清淤處理,可以增加渠道輸水能力從而擴大灌溉面積。解放河是焉耆縣南北走向貫通開都河和相思湖的補水連通工程,更是給沿途灌區提供灌溉水源的富民灌溉水系,規劃先期改造1.37萬畝高標準農田,主要以葡萄為主,以增收促發展,帶動周圍農戶節水和產業調整;規劃的實施可帶動相思湖、千佛洞等景區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提高焉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最終實現秀美鄉村焉耆的美麗富裕。
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是鄉村振興中水利工作的切入點,也是改善農村生態宜居的關鍵前提,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水美鄉村的重要舉措。焉耆縣作為全疆唯一一個試點縣,規劃的實施將對今后全疆其他縣打造水系連通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