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邊采油廠
股份制改革正式實施后,我國石油行業發展逐漸提速,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但在財務管理方面,國內石油行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原油作為石油企業生產業務的主要產品,其市場價格對勘探開發與生產效益具有決定性作用,還會影響下游業務的成本,需要企業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從中謀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才能提高企業財務績效水平。
石油的市場價格對企業投入成本有直接影響,還對盈利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無論油價出現大幅上漲或者下降,均會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進而影響財務績效。
一方面,當油價大幅上漲時,石油的采購成本便會增加,使盈利空間被壓縮,企業將面臨著較大的財務風險,阻礙自身生存發展。具體表現如下:作者對2008 年—2017年每月原油市場價格波動與企業利潤關系進行分析發現,2008 年受原油需求增長、美聯儲大幅降息等因素影響,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從年初的92.97 美元/bbl 上漲到6 月的133.88 美元/bbl,中石化虧損288 億元。
另一方面,當油價大幅下降時,企業盈利率受到直接影響,使財務績效降低,經營壓力隨之增加。具體表現為,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油價驟降,石油的市場價格走勢始終低迷,受企業員工管理費、機械維修費、設備更新費等因素影響,經營風險加大,利潤空間縮小,不利于企業良性發展。
據分析,油價過低或者波動幅度較大均會阻礙企業財務績效增長,平穩合理的價格才是企業利潤增長的主要保障。對于石油企業來說,油價不但要相對平穩,還要處于合理的區間,才可幫助自身獲取更多財務績效。以2008 年和2014 年油價為例,這兩年油價波動幅度較大,遠遠超過2011年與2013 年的波動幅度,中石油、中石化在2008 與2014 年的利潤顯著低于2011 與2013 年,這意味著油價穩定有助于財務績效增長,可使企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在2010—2013 年期間,油價波動較為穩定,中石油、中石化財務績效良好,油價 分 別 為79.52 美 元/bbl、94.55 美 元/bbl、92.14 美元/bbl、97.51 美元/bbl,但兩個石油企業利潤卻在2010 年達到最高,這說明油價過高會阻礙企業利潤增長;以2015 年、2016 年和2017 年為例,三年油價分別為62.54 美 元/bbl、43.25 美 元/bbl、50.8 美 元/bbl,三個年度的中石化、中石油利潤均低于2010 年,可見油價過低也不利于企業財務績效增長,只有油價處于合理范圍,才能獲取利潤最大值。從十年數據來看,該區間約在70—90 美元/bbl 之內。
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與實現我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目標相吻合。但是,從更微觀的角度出發,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要求國際油價波動趨勢超過4%后才可進行調控,調控周期為22 天,由此導致市場資源配置不當、信息更新緩慢等問題產生。對此,我國根據石油市場經營狀況與現實需求,制定合理的油價調整區間,企業可建議國家能源管理部門賦予一定的自主調價空間,避免價格滯后,優化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機制,使其與國際市場順利接軌,依靠市場供求決定油價目標,由此提高石油企業的盈利能力。
自2020 年以來,受到新冠疫情及全球各國政府防疫舉措影響,國際油價在整體回暖后再次出現較大幅度下跌,國內石油企業財務風險直線上升。為了合理應對油價波動的風險,國內石油企業應注重與國際油氣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尤其是在勘探開發方面,可簽訂一系列合同保障雙方權益,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此舉不但可保障原油供給充足,還可有效抵御國際油價波動產生的風險。
石油技術改革創新應與企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使落后的發展理念得到轉變,不可單純注重投入,忽視研發,否則只會使投入與產出失衡,這就要求石油企業應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真正做到將技術轉化為成果,促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在實際運營中,石油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優化革新生產工藝,充分抵御油價波動帶來的風險。油價不但受全球原油市場價格的直接影響,還與可采儲量、成本與稅費等因素相關,稅費受國家政策影響無法改變,要想降低石油勘探與生產方面的風險,勢必要通過創新技術的方式增加原油可采儲量,提高采收率,由此節約探勘開采投入的成本。對此,企業可通過技術研發、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油氣開采技術等方式,逐漸縮小與國外大型石油企業在開采成本和盈利水平之間的差距,獲得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探究油價波動背景下中石油與中石化歷年的財務績效情況可知,油價過低或波動幅度過大會對企業凈利潤產生顯著負影響,可能導致企業股價下跌,進而影響財務績效。對此,企業應通過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注重國際油氣企業合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方式,合理規避石油企業面臨的資本風險,提高財務績效水平,獲得更多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