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過程中的變更總是存在且規模較大,業主該如何衡量?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被動接受?還是再增加成本,以期達到更高的標準?是否可以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伊始,就想好到底要什么樣的交付結果,要滿足什么樣的需求?建設項目不像養一個孩子,孩子是有獨立思想的生物,無法控制,但是建筑物無法獨立思考,它的未來只能由業主和參建方來考慮和實施。
建筑的傳統建造是按照項目立項→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運維階段來進行分階段的切斷式管理,業主在不同建設的時期,要求不同的參建方進入到項目管理中來。此種模式,無法有效的集合項目參建方的建議,很多事情無法在事前發現、事前解決,也無法提出優質的建造方案,導致施工階段變更無數,成本直線上升,建筑功能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IPD 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在項目開工甚至項目立項時,業主就召集設計、施工和供貨商等各參建方共同參與到設計環節中來,運用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對建筑設計的可運維性和可持續性提出專業的需求和見解,然后再根據最終確認的方案,完成各自負責的工作部分。這樣才能保證大部分的沖突在設計階段就發現并解決,減少了施工階段的變動,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建筑最初的設計功能和理念,使建筑保持最優的運維效果。
根據美國HOK 建筑師事務所麥克利米提出的麥克利米曲線圖表明,在項目早期進行方案變更對于項目的成本和功能影響是最大的,而項目后期進行方案優化對于成本和功能影響會逐漸減弱,簡言之,事前控制比事中控制的成本把控更加的有效。
業主對建筑的運維和使用負有最大的責任。業主應該在項目立項之初甚至在此之前,就要確定好最終的需求和目的,目前網絡信息和交通如此發達,可以盡情的參閱其他項目的寶貴經驗和可取之處,集百家之長,又取之可用,在成本可控時期,確定建設方案和目標。努力消除“沒事,還有備用資金”的想法,任何小的變動和調整,都可能帶來成本的巨額增長,影響成本控制和使用功能。盡量避免出現“要是當時XX 就好了”的情況,事前考慮周到,事前控制,在現在得大環境下,雖然困難,還是可以做到的。
業主一定要懂建筑,或者聘用經驗豐富的人來替業主衡量和做決定,而不是業主隨意拍腦袋決定,拍腦袋的項目不會有好的結果。大數據時代,業主應考慮突破自我禁錮,自我變革,融入到項目管理全周期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而且往往都是模糊的指令,需要施工和設計猜測,業主應該把所思所想主動傳達給設計和施工,交底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如此。
醫院建設室內裝修施工階段,雖有方案領路、樣板先行,但由于業主前期對各科室裝飾風格和功能布局情況摸排不清,導致二次砌筑、墻地面裝飾和機電點位布局多次拆改,拆改指令變更之頻繁,樣板淪為領導觀摩之用,對于現場施工毫無指導意義。拆改指令的下發,均是由業主在未提前與設計、審計和施工單位溝通的情況下,單方面的更改建筑做法和空間布局,造成編制方案無數、現場拆改無數、材料浪費無數的情況十分嚴重,現場施工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就目前而言,施工成果和品質較小。此種體系造成的另一種后果是設計疲于修改設計方案和圖紙、審計疲于現場拆改工程量的收集和審核、監理疲于現場施工圖紙和成果的監察、施工疲于不同版本施工圖紙的圖審和施工指令的調整,最終導致各參建方疲于關注質量,抱怨多于實干,于建設質量無益。
反觀高性能建筑模式,鑒于設備廠商要求的特殊性,業主聘請專業項目管理人員,協助推進項目進展,建立了業主、監理、設計、審計和施工項目管理小組,共用同一平臺。此種管理體系,使各參建方圍繞項目管理小組及平臺,所有議題及變動調整均以會議(線上或線下)的方式開展。所有參建方的初心是建造一座高質量、高壽命、低運營成本的生命體,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建立一個非傳統的管理平臺尤為重要,在同一平臺管理所有的BIM 模型和設計圖紙(包括BIM 團隊深化后的施工圖紙),所有質量管理和驗收流程均在平臺上流轉,所有技術資料(施工方案和技術交底)由參建各方運用平臺進行審批,做到全信息同步,為施工質量和現場管理奠定了統一的前提。
高性能建筑采用BIM 全過程指導施工的方案,先期進行模型的搭建,工序的施工模擬,在正式施工前,盡量的將所有的沖突、問題和施工措施,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在項目管理小組所有參建方的管理人員面前,所有的施工工序均進行了模擬,為現場施工提供了經驗和重難點的解析,減少施工階段的返工和損失,確保了工程的順利推進。現場施工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問題,此時項目管理小組的存在為解決問題提供了高效的途徑。通過一場會議,所有參建方均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和解決方案,避免了傳統體系中上傳下達帶來的流程拖沓、低效和信息內容誤傳的可能性,為項目正常乃至超前推進提供了高效的管理體系和平臺。
結語:目前,真正落實到項目管理方面的方案還不成熟,前期投入大量經理就做項目精細化管理也不實際。在高性能建筑的建造之路上,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合同內容方式也是亟待改變的方面,我國IPD 模式的基礎十分薄弱,技術層面不是IPD 管理模式推廣的首要問題,業主應思考如何打開思路,尋求變革,并真正的落地實施,才是目前IPD 推廣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