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雙
(濟南黃河河務局天橋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250032)
隨著沿黃流域及其關聯區域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導致黃河水資源被過度無序地開發,從而給生態系統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如何解除隱患、保護好河湖的健康生命、又快又好地大力發展河湖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緊迫與重要。
黃河河流特點為地貌復雜多變、水資源環境差,長期供需矛盾突出,特別是以地下水為主要補給水源的黃河下游,更是維持流域地區和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素。尤其是近年來徑流的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日益不平衡,黃河流域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矛盾愈發突出,加之河湖資源的過渡開發,嚴重影響到河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遏制和扭轉,河湖資源將難以承受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也不明朗[1]。因此,只有不斷加強河湖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實現資源循環的最優化,最終實現黃河流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資源消耗的迅速增加,黃河流域的生活、生產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迅速,此外各種違規違法現象仍時有發生,嚴重危及到河湖環境的承載能力以及河湖保護要求,導致河湖生態系統平衡受到更大的破壞,嚴重影響到河湖生態環境。
河湖資源的開發利用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管理能力,加之規模也以中小型為主,因此多以粗放型為主,缺乏精細型、有效性的開發,水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產出比不高,河湖資源的浪費較為嚴重,導致河湖資源枯竭趨勢愈發嚴重,進而嚴重影響到河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影響經濟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對破壞河湖生態系統的違規違法問題懲罰力度不夠,不能形成有效的威懾力,這些破壞行為嚴重危及到河湖的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造成河湖資源的大量浪費。另外,在河湖管理方面也存在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不夠健全以及基層管理執法力量薄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2]。
充分發揮大數據處理技術在河湖管理與保護中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健全基礎數據庫,運用多種技術收集河湖流域內的各項信息,并將其信息數據化,包括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對河湖、河道岸線、灘涂及河道沿岸設施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并詳細處理多年來河湖各方面變化的歷史信息[3];另一方面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分析處理,及時動態地掌握河湖的各項指標和預判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為科學管理河湖提供有效的數據信息支撐。
一要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激勵和懲罰措施,積極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技術標準與準則,確保河湖治理工作能夠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有效開展下去,并充分結合當地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岸線有償使用條例和水域占用補償機制,以及責任追究和懲罰分級管理制度。二要加強關于河湖生態環境方面的執法力度和對沿黃民眾的宣傳力度,向民眾普及生態文明知識,使其樹立資源節約意識,領會生態文明系統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營造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氛圍,有效支持河湖生態系統保護工作。三要建立規劃約束機制,積極治理河湖污染,強力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整治和恢復,認真組織實施河湖生態健康發展的重要規劃;詳細落實河湖管護的主體和責任,并完善河湖管護標準體系和監督考核評價機制,嚴格執行相應的約束管理制度。四要提高水污染事件的突發應急處置能力,做好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并制定輕重級別,根據不同級別確定應急演練規模和頻率,以最大程度減小污染事件對河湖生態系統的影響。
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開展河湖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一方面需要尊重河湖生態的自然屬性,顧及河湖生態的服務功能,既立足于河湖生態的現狀,又要遵循河湖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建立河湖生態環境用水和流域經濟系統之間的關聯模型進行動態分析,對河湖生態環境用水價值量進行精細化測算,確保用水量的平穩。此外需要創建環保組織的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公益活動。
做好頂層規劃和設計。這項建設的規劃與設計要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明確相應功能,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環境治理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系統的規劃,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理念,確定發展方向,制定結構布局,從而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社會與河湖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在河湖生態工程建設中做到順勢而為,使人與河湖達到共融共諧的新境界;在河湖生態環境治理中,要做到防洪與生態環境全盤統籌考量,要顧及上下游和左右岸,兼顧多重目標,注重自然造境,防止人工過度干預,盡量保持和恢復河湖的天然形式和自然屬性。
總之,河湖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巨大的科學性、社會性、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要結合流域河湖生態環境多樣化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不一致的狀況,因地制宜,標本兼治,探索符合實際情況的河湖管理模式,確保黃河流域的河湖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和河湖資源的長久可持續利用,從而最終實現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