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基于新時期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與思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提高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高校承擔著重要的人才培養職責,能夠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充足人才資源保障,但是近些年人才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加快大學生就業,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高校應該加強對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工作的重視,來緩解當前就業壓力。
供給側的核心要素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其中創新要素既是現代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技能,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校應該加強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以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趨勢。但是隨著教育改革工作不斷深化,在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隨著時代發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提出較高要求,不少企業認為較強的實踐能力是新時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之一,但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很多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身上都存在實踐能力不高,專業技能薄弱的問題。雖然大學生在畢業時都能獲得一些資格證書,有一定理論素養基礎,不過實踐技能卻不達標,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欠缺。縱觀高等教育體系,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所以在教學工作中還是普遍重視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沒有將實踐技能融入到考核標準中,那樣容易讓學生從思想層面上認為實踐技能并不重要,所以畢業生會整體呈現出實踐能力薄弱的問題。
在當代社會,創新是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的基礎技能,那么企業也會相應對員工的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進而能夠為社會輸送更多滿足發展要求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實際的人才培養工作中,高校卻忽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反而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就有所降低,缺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力,進而會影響學生創新意識培養。[1]另外,很多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的意識,雖然有些高校都定期舉行了創新創業比賽,但是因為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如何把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所以參賽興趣并不高漲,更多的大學生習慣于傳統的考試、背書等學習方式,在畢業季到來之際,就會選擇一些相對傳統的行業,比如銀行、事業單位等,就業時也更傾向于傳統的如銀行、研究所、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崗位,選擇創新創業道路的大學生人數屈指可數。
擁有正確的求職觀念對畢業生來說極為重要,那樣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幫助大學生盡快完成就業。但是當前很多大學生的求職觀念都存在一些偏差,比如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類似公務員、國有企業等這樣的單位才是良好選擇,或者是直接到一線城市去尋找就業機會,希望能夠進入大型企業等,對于那些二、三線城市的中小型企業等都沒有選擇意向,但是大城市、大型企業競爭更加激烈,因此有很多畢業生都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此外,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習慣將企業給出的基本工資作為重要選擇標準,如果達不到期望值,就會重找新的單位,而忽略從自身專業技能和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等角度出發來考慮就業問題,也就是沒有將目光放長遠,因而會遭遇就職阻礙。
隨著新常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以及提出供給側改革理念之后,我國經濟發展形勢逐漸趨于多元化,并且還出現了一些新能源、創新型企業,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應該具備良好的就業創業能力,這樣對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競爭水平有很大幫助。但是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實際問題,據此高校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為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水平做好充分準備。
如今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綜合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應聘者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以及較強的實踐技能,所以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應該實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步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對提高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有著積極意義。首先,高校應當主動改進教材內容,因為傳統教材內容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水平沒有太大幫助,所以高校應該在新教材當中增加實踐教學模塊,比如可以設置市場調查活動,讓大學生到實際的經濟市場上進行走訪調查,這樣能有效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等。[2]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實踐技能考核體系,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全面考核,避免將學生的理論成績作為唯一考核標準,那樣也有利于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水平有著促進作用。最后,高校應該建立高素養教學團隊,提高教師準入門檻,從源頭上篩選出專業理論知識體系扎實、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人才,這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有一定幫助。綜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需同步進行,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從而可以更好適應新常態經濟環境,以滿足用人單位提出的高素質人才資源需求。
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使得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因此鼓勵大學生選擇創新創業途徑既能緩解就業壓力,又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價值,但是在實際的人才培養工作中,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缺失,從而導致很多大學生都沒有較強的創新創業意識,無形中會加大就業難度。據此,高校應該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首先高校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建設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比如可以通過開展創業沙龍、創業論壇、創業講座等多樣化的比賽活動,來讓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有進一步認識,并設置相應獎項,以提高學生參與創業活動的積極性。[3]除此之外,對于那些有創業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高校應給予支持和幫助,比如建立科技孵化園、創業活動中心等,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實踐機遇,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資源配置能力、交際能力等,或者是和當地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實施產學研結合模式,由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新創業實踐環境,這樣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創業綜合素養。
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提出之后,會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新興產業迎來發展機遇,所以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畢業生提供了很多擇業機會。為幫助畢業生盡快完成就業,高校應該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關注,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就業時的迷茫情緒得到緩解。一方面,高校應該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比如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等,向大學生介紹當前就業環境,以及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法律法規等,那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避免誤入就業陷阱,對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應盡可能提高一對一的指導與服務,增強學生的創業自信心,從而大學生創業人才隊伍才會更加壯大。另一方面,高校應當積極建立就業信息平臺,并和當地企業加強合作,將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及時上傳到就業信息平臺上,還要把學生的就業現狀及時反饋給企業,也就是在企業和學生之間起到溝通橋梁作用,這樣能夠確保就業信息的真實性,在幫助學生完成快速就業的同時,也能促進企業招聘工作效率提高。
綜上所述,隨著供給側改革理念提出,給高校人才培養方向造成一定影響,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那樣能夠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充足人才資源支撐。但是在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過程中,還存在著實踐能力薄弱、創業意識不足等問題,據此高校可以通過實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效率等策略,培養出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