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幸宇 王琳 李煒 易小峰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由于我國的社會發展不斷持續,人們已經迎來“讀圖時代”,插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傳達形式,當前已經廣泛地在我國的商業、娛樂業、文化傳播業等領域“大顯身手”,成為展現我國現代設計的窗口。雖然當前我國的插畫相關市場已經繁榮,但是傳統的插畫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而現代的插畫設計更多關注于國外的設計方法,因此為了使我國的插畫設計重新煥發活力,需要研究傳統吉祥紋樣應用于插畫設計的多個層面。
現代的插畫設計已經對傳統的紋樣產生關注,雖然加入傳統紋樣的插畫作品不斷涌現,但是仔細觀察作品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對于此類插畫的評價之后不難發現,此類插畫難以被稱之為精品。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就是設計者通常為了視覺效果而“生搬硬套”,并沒有對傳統紋樣之中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了解。部分設計者只是關注傳統紋樣是否美觀,例如有部分設計者在創作插畫的時候,為了反映漢朝時期的景象,在插畫之中繪制青花瓷瓷器的紋樣,但實際上青花瓷瓷器最早出現于我國唐朝,導致時間與對應事物不相符,而且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可能會誤導大眾。不僅如此,很多插畫設計者只關注畫面是否美觀,卻忽略了傳統吉祥紋樣之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重要性。
我國的插畫誕生與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紋和巖畫是中國繪畫的祖先,也為中國插畫發展提供了深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在我國,系統性的插畫則發展較晚,最開始出現在書籍《本草綱目》里的植物線描插畫,以及四大名著、西廂記等著作上的插頁。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插畫藝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我國著名的畫家與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在繪畫過程中做到“匯通古今,融貫中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繪畫的發展,將西方的繪畫技巧融入中國畫技巧之中,并且強調繪畫的內涵與精神思想,對于中國畫壇的影響不容忽視。在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各個地區開始重視加入傳統吉祥紋樣的插畫,在湖南省常德地區,插畫設計與創作的發展勢頭迅猛,并且取得累累碩果。
所有的傳統吉祥紋樣都具備自身的特殊含義,包括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殷切期待。傳統吉祥紋樣不僅僅成為插畫設計領域的關注重點,還出現在包裝設計、書籍設計、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吉祥物設計、廣告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標志設計、工業造型設計等設計領域之中。除此之外,在大數據得到廣泛應用之后,新媒體領域也開始應用傳統吉祥紋樣,例如電視廣告的LOGO、智能手機APP之中的歡迎界面等。
我國的傳統吉祥紋樣的創作靈感來自廣大勞動人民,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不斷探索而凝聚的智慧結晶,傳統吉祥紋樣之中蘊含著濃郁的“中國特色”,以及生活感受、情感語言、美好祝愿等。在現代的插畫設計之中加入傳統吉祥紋樣,對原本屬于“傳統”的吉祥紋樣進行重新定義并詮釋,能夠使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吉祥元素以一種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幫助現代人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達到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插畫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已經變成一種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插畫是一種普遍的、通俗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在諸多領域得以運用。插畫通常具備直觀、形象、感染力強大等優勢,因此插畫對現代設計產生重要影響?,F如今,插畫已經融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層面,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通過插畫這一通俗的藝術表現形式,人們能夠對傳統吉祥紋樣產生直觀感受,自覺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熏陶,最終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成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分子。
插畫設計開展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個重要的視覺藝術元素,那就是色彩。換言之,沒有色彩的插畫是不存在的,色彩為插畫賦予了靈魂。正因為色彩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使得插畫的層次感十分強烈,例如運用冷色調對插畫的空間進行拉伸,運用暖色調使人們產生對于插畫的親近感。在藝術設計中,視覺語言的目的就是吸引觀眾的注意。首先,設計者要創造出于插畫相關的視覺元素,或者一些相互關聯的元素,通過路徑光線、顏色、細節來引導觀者關注設計作品,引起共鳴。
由此可見,在現代的插畫設計之中,如何應用傳統吉祥紋樣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是所有插畫設計者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設計者可以將符合時代特征的色彩元素以及構圖形式進行融合,然后運用新的設計思維,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法,在畫面之中呈現傳統吉祥紋樣的固有元素,再將插畫創作過程中所構思的故事情節添加進去,體現出傳統吉祥紋樣之中的美好寓意,從而利用插畫將設計者的設計概念傳達至大眾。不僅如此,設計者還能夠應用傳統吉祥紋樣之中所具備的鮮明色彩,展現出祝愿、向往等情緒,使整幅插畫的布局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市場之中存在大量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插畫,雖然很多插畫看上去非常華麗,視覺效果較好,但是插畫本身缺失創意以及文化內涵。將我國的傳統吉祥紋樣運用于插畫設計之中,不僅可以表現出插畫的魅力,凸顯出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創新思維,還可以彰顯藝術的多樣性,繼承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的“軟實力”建設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