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舒,王 璞
(巨野縣水務局,山東 巨野 274900)
巨野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位于菏澤市東部,經濟以農業為主,是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146.40萬畝,灌溉面積為118.0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86.595萬畝,是納入《全國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69個糧食產能大縣之一。全縣總面積1 303.4 km2,總人口105.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97萬人。
巨野縣多年平均降雨量673.4 mm,降水量年際和年內分配不均,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經常形成旱澇災害。多年平均蒸發量1 780.2 mm。多年平均氣溫13.7 ℃,多年平均凍土深度25 cm,相對濕度70%。
巨野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起伏較小,自西北往東南傾斜。地貌形態主要是由黃河的歷次決口、泛濫、改道、沖積、淤積形成的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淺平洼地。巨野縣屬北溫帶半濕潤性大陸季風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度適宜,適合農作物生長。
巨野縣灌溉主要以地下水為主,“引河補源,以井保豐”是巨野縣農業生產的主流。巨野縣目前由于水源不足,水利工程配套跟不上,建筑物老化失修嚴重,調水配水能力差,土壤肥力差,農業技術落后,農業勞動力投入少,中低產田得不到改造,整體產量不高,農業生產長期處于徘徊局面,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1-3]。
巨野縣現有糧食單產水平與高產地塊有不小差距,小麥、玉米平均單產約399.7 kg和384.83 kg,縣內同一種植區內的同一作物,地塊間單產差距較大,有的相差100 kg以上,可看出巨野縣糧食增產仍有潛力。高效節水灌溉,是對除土渠輸水和地表漫灌之外,所有輸、灌水方式的統稱[4],主要包括管道輸水灌溉、微灌、噴灌等。通過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項目的實施,根據巨野縣的土壤、地形、氣象、作物特點、生產管理、水源等條件,采用 “機井+射頻卡控制+管灌”和“小型灌溉泵站+變頻調速器+管灌” 的節水灌溉模式,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可能的。
目前巨野縣正處于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需要有更加穩固的農業作支撐。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實現精準灌溉、精準施肥,才能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5]。
部分地區使用“移動機泵+移動輸水軟管+田間漫灌”的灌溉方式,每次灌溉搬運機泵從溝渠提水,費時費力,成本高昂,水資源嚴重浪費,灌溉條件不好。隨著農業生產向現代化方向的不斷推進,農民從播種到收割已全面實現機械化,但是灌溉方式仍停留在較為滯后的階段,這種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改善當地灌溉條件,增加糧食產量,迫在眉睫。
2019年,是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關鍵之年,也是山東省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之年,是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各項要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巨野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以實現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可為巨野縣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巨野縣作為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節水壓采任務艱巨。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采取田間節水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減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增強對旱澇災害的防御能力。對防止水質惡化、改善巨野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地下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發揮重要作用。
巨野縣2018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3處,總面積5.85萬畝,其中:項目縣專項補助資金項目涉及田莊鎮1個鄉鎮,耕地面積2.45萬畝,全部發展高效節水管道灌溉。項目區屬于節水壓采區,種植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等大田糧食作物,耗水量大,按照新時期治水方針和積極發展節水壓采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要求,結合山東省農田水利建設需求,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高效節水灌溉是對除土渠輸水和地表漫灌之外所有輸、灌水方式的統稱,主要包括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
2017年,水利部等五部委下發了“十三五”期間高效節水灌溉的目標和實施方案,巨野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工作,從國家第一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開始就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協調機制,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明確管理責任,并列為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近幾年來,巨野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整合資金,規模開發投入,抓好規劃引導,項目區鎮政府和群眾積極配合、認真落實,巨野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良好的業績,受到省市的多次表彰,為國家糧食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巨野縣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降雨、蒸發適度,耕地集中成片,土壤結構適宜,具備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水土資源條件。
灌溉水源有保證,現有大中型灌區水源工程、骨干溝渠及水利樞紐運行正常。巨野縣主要引水干渠洙趙新河、鄆巨河、萬福河干線支渠經多次治理,縣內引水支渠16條,2008年以來,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先后對洙水河、二支河等10條引水支渠進行治理,上述工程運行情況良好。骨干渠系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工程已經結束,大中型灌區骨干水利襯砌率為74%,工程完好率81%,田間機井工程完好率為83%。為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提供了必要水源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有較為完善的田間道路,可以滿足田間作業的要求;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這都為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6]。
巨野縣縣級水利技術力量較強,現有農田水利專業技術人員107人,在農田水利設計、施工、管理和技術服務能力方面,能夠滿足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的需求。在2011~2013年現代農業小麥產業、2014~2016年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中,工程質量合格率100%,連續6年獲得驗收優秀等次。
巨野縣雖然水源條件較好,但存在農田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田間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等情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是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愿望,如2018年巨野縣農田水利項目,農民一致表決同意實施該項目建設,愿意按照“一事一議”政策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
4.1.1 增產效益
提高了經濟作物產量。提高灌溉保證率,縮短灌溉周期,灌水得到保證,減少了深層滲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促使作物增產。糧食增產效益分攤系數按0.4計,增產效益達745萬元。
4.1.2 省工效益
灌溉用工量普遍降低。根據已建工程運行情況分析,項目建成后,平均每年每畝地用工量節省1個工日,每個工日按100元計算,節省人工費584萬元。
4.1.3 節能效益
管灌節水率按20%計,即節水約60 m3/畝·年,年節水約350.40萬m3。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保持年灌溉用水量減少,耗油量、用電量相應降低,產生節能效益。按一度電提5.6 m3水計,按每度電0.7元計算,年節能62.57萬kW·h,年節能效益43.80萬元。
4.2.1 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灌溉水保證率、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得到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以健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2.2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推動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全縣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業生產中灌溉的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素質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響。
4.3.1 灌溉條件得到改善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有效緩解了用水緊張的趨勢。灌區在工程實施前,水源不足,用水矛盾較為突出。經高效節水設施建設,解決了水源問題,農民真正體會到節水的好處。
4.3.2 節水、增地、保護環境的綜合效果
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節水、增地、環境保護效益非常明顯,有效提高用水調度和控制運用能力,每畝節約水量約60 m3,灌溉水利用系數由改造前的0.6提高到0.8。
4.3.3 為水價改革奠定基礎
灌溉條件的改善,充分調動了農民上繳水費的積極性,增加了水費收入。在水費征收中,實行水費收繳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票據工作的“三統一”,水量公開、水價公開、水費公開的“三公開”,這樣就把管理和收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水價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3.4 維持了地下水采補平衡
巨野縣是地下水超采區,通過實施田間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地下水的開采量減少了,地下水的無序開采避免了,實現了地下水的采補平衡。結合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地下水水源工程合理布局,減少濫打私打機井、機井密度過大的現象。
巨野縣需繼續改善灌溉條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提高糧食產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巨野縣擁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制度條件、技術支撐和群眾基礎,對于順利完成高效節水灌溉任務提供了前提條件。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給巨野縣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