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硯,或曰研,是我國傳統的書寫工具之一,可用于調色、研墨、舔筆等。它的發展史與其所需研磨之物緊密聯系。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實物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塊石硯,同時出土的還有石蓋、石質磨棒、黑色顏料和水盂等。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硯和磨棒(或稱研石)一起使用,這主要因為所磨的顏料形狀不規則,多為零散的片狀或顆粒狀,需要研石協助研磨。東漢時,墨模已出現,墨的形制漸規整,人們能夠手持墨錠直接研磨,研石逐漸因失去作用而被淘汰,從而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硯。
硯的材質豐富,包括陶質、玉質、瓷質、鐵質、漆質、石質等。但石硯,特別是歙石、端石兩種硯材,由于賞用兼具,名聲尤盛,自唐代就長期占據硯史上的主角地位。1000多年來,雙方時而遙遙相望,互相吸引,時而并肩作戰,惺惺相惜。在與文人朝夕相處之中,它們發墨不損毫的實用功能、溫潤如玉的特性以及自成審美體系的天然石品花紋,引起文人的特別關注,文人們紛紛開始發揮想象,以物比人,以詩言志,不斷賦予其人文色彩。這些表達文人志向、情趣等的人文色彩與硯臺緊密結合,相映成輝,不僅大大豐富了硯臺的文化內涵,使硯臺兼具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更使硯臺成為傳承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安徽博物院藏有硯臺300余方,時代上起漢唐,下至當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鮮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遴選唐至明清歙、端硯各數方,就其造型、文化內涵、題銘、藝術特色等逐一進行賞析,力求全方位展現兩者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們與文人的相濡以沫、日夜廝守。
一、唐代硯臺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文化藝術燦爛奪目,不過對于實用工藝品端硯、歙硯來說,由于尚處初采階段,主要偏重于實用,因此儲墨量較大的箕形硯成為主流。箕形硯線條堅實有力,形式簡潔素雅,體現出大唐盛世在硯臺制作上務實、尚簡的精神取向。端硯、歙硯雖各據南北,但盛唐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相對便利的交通使兩者得以走向全國,帶來文化高度融合,兩者在形制上也基本保持了高度統一。從安徽博物院藏的唐代歙硯和端硯來看,歙硯的雕工更加堅挺有力,層次感強烈,端硯的雕刻則更顯圓潤豐滿,一氣呵成。
1. 唐 箕形歙硯(圖1)
長19.3、寬13.5、高3.1厘米。硯色淡青, 石質細潤。因形似長方形簸箕,故得名。箕形硯沒有硯堂和硯池的區分,硯面平而傾斜,便于聚墨和舔筆。硯額部位落地,硯尾一端以雙足支撐。雕刻線條方正,硬朗有力。硯面上的道道劃痕是它身經千年、飽經風霜的無聲訴說,是為知識輸出和傳播做出貢獻的證明。
2.唐 箕形端硯(圖2)
長15.3、寬10.4、高2.6厘米。石色灰中透紫,造型小巧。硯面前低后高、前深后淺,硯尾設有穩定的方形雙足。平滑寬大的硯堂,不僅容易養護,而且推研舒暢,實用的器形與大唐的時代風尚完美結合。雕刻線條圓潤流暢,渾然一體,不著痕跡。硯邊的缺口是其滄桑經歷的象征,引人無限遐想,似乎隱藏著許多秘密,欲說還休。
二、宋代硯臺
宋代是歙硯、端硯發展的輝煌期,不僅開采的硯坑和收獲的石品數量眾多,而且備受文人雅士的關注,各類研究書籍紛紛問世。米芾的《硯史》、歐陽修的《硯譜》、唐積的《歙州硯譜》、唐詢的《硯錄》、葉樾的《端溪硯譜》等,為硯的研究注入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對硯的發展也起到了指導作用。
唐代流行的箕形硯在這一時期逐漸減少,演化為更為實用的抄手硯。抄手硯峻拔挺直的線條和內斂端莊的風尚,體現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懷,成為硯史上又一座豐碑。除此之外,圓形、方形、隨形等硯臺在宋代也十分普遍,可見其發展的多元化。
1.宋 長方形抄手歙硯(圖3)
長19.4、寬8.8、高4.5厘米。歙石,色澤灰中泛紅,乍看似鐵質,石質致密。硯堂平整寬大,可縮短磨墨時間,實用功能強。硯面起雙邊,硯堂下斜成硯池,背為抄手式,方便拿取。造型平直規整,簡潔大方。雕刻手法洗練明快,毫不拖泥帶水。線條挺拔俊朗,錚錚似有劍鋒。
2.宋 抄手端硯(圖4)
長9、寬6.2、高1.5厘米。端石,色澤黑中泛紫,石質細膩平滑,保存完好,品相極佳。此硯平面整體呈梯形,硯首比硯尾稍窄,硯面成弧形伸向上沿形成硯池。造型簡潔,刀法嫻熟圓潤,硯面的弧線尤其優美,猶如劃過天空中的一道彩虹。撫拭之間,審視之際,古韻浮現眼前,令人感慨萬千,文思涌動。
3.宋 棗心眉紋歙硯(圖5)
長21.2、寬12、高2.7厘米。此硯為長方形,平底,石質細膩平滑。橢圓形硯堂內嵌有活動眉子石一片,既可以作蓋,又可作研磨面,因這種眉紋兩頭細中間粗,像棗核,故稱為“棗心眉紋”。此硯構思奇巧,石片嵌入硯身,新月形硯池形成,別有意趣。在宋代,歙硯備受推崇和喜愛。歐陽修、蔡襄、黃庭堅、蘇軾等大文豪都曾為歙硯撰文寫詩。蔡襄的《贊歙硯詩》“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保瑢㈧ǔ幣c和氏玉相媲美,體現出歙硯的無價和珍貴。蘇軾的《偶于龍井辨才處得歙硯甚奇作小詩》:“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睂⒀心暠茸麈告竸勇牭那偕?,足見作者之雅趣及對歙硯的喜愛。
4.宋 箕形端硯(圖6)
長13、寬7.7、高1.6厘米。色青灰,乍看似陶質。造型小巧,呈風字形。硯堂光滑平整,下斜成硯池。硯額中間下凹成弧線,起裝飾作用。線條平直規整,簡潔古樸。箕形硯為唐代較為流行的硯式,宋代也有行世。此硯與唐代箕形硯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無足,底部及尾部平直無弧線。
三、元明硯臺
元明時期,受優質歙石短缺的影響,歙硯發展稍顯頹勢。但憑借著徽派硯雕的巧思設計和精工細作,歙硯制作得以保持著較高的水準,從而維護了“端歙并峙”的地位。中正的抄手大硯、雅潔的隨形硯和靈動的仿生硯,是明代歙硯形制的典型代表。此時的端硯繼續發展,明代朝廷對端石開采更為重視,老坑已成為皇家專用之坑。端硯形制趨向多樣化,但抄手硯仍為主要硯式,同時,隨形硯和厚重大硯增多。這一時期,無論端硯還是歙硯,題跋、款識均受到重視,出現了專供收藏、賞玩的硯,雕刻上也更加變化多端。
1.明 雙足蟬形歙硯(圖7)
長28.5、寬21、高5.5厘米。歙石,色黑。硯體光亮圓潤,線條簡潔流暢。蟬形,蟬首是水池,略微凸起的蟬身為硯堂,兩翼為邊框,硯首著地,背部有兩乳狀足,保留了唐代硯形的風格。此硯構思巧妙,硯面的雕刻分為三層,層層深入,造型別致,刀法簡練,栩栩如生,尤其是硯首開鑿墨池的深大,折射出明代文人豪放灑脫的藝術風格。蟬形硯初現于宋代后期,至明代甚為流行,并以歙石多見。蟬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因能“脫殼再生”被視為永生的象征。此外,由于古人認為蟬以露水為生,故又視其為純潔的象征,唐代虞世南的“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奔词菍οs居高飲潔的歌頌。蟬的裝飾不僅出現在硯臺上,在青銅、玉器等器物上也頻繁出現,成為古代人們藝術生活中廣泛采用的題材。端詳此蟬形歙硯,陣陣蟬鳴仿佛就在耳畔,酷暑似乎也近在眼前。
2.明 長方形蘭亭序端硯(圖8)
長24.3、寬14.9、高6.8厘米。綠端石,色碧,石質細潤。硯面平直,硯首雕樹蔭掩映下的涼亭內二文士對坐暢談,硯堂、硯池化為亭下池塘、山石,尤其亭下的硯池琢為不連續的數個小洞,實現了視角的延伸,增加了立體感和神秘感,讓整方硯臺平增空靈之感。硯面四周小橋流水輝映,花木縈繞,曲徑通幽,綿延無盡。硯體四側平雕蘭亭修褉圖,底刻王羲之《蘭亭序》全文,后署“王羲之”三字,并鐫“寶藏”篆印。蘭亭硯是宋代開始出現的一種硯臺形制,多為端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清代中期以后不再流行。蘭亭硯的主要特點就是硯面雕飾蘭亭修褉圖景,硯背臨刻《蘭亭序》。
3. 明 長方形抄手眉紋歙硯(圖9)
長20.9、寬11.7、高7 厘米。歙石,石色黝黑。硯體高大,上下等寬,硯堂寬大平整,方便磨墨,硯額開一字池。硯面有清晰眉紋,黑色條紋如人眉,故名。眉紋又稱眉子,形態各異,按照紋理不同可分為對眉、雁湖眉、長眉、短眉等品種,這些稱謂十分形象,歷代文人墨客對歙硯眉紋極盡贊美之辭,南宋詩人范成大曾做詩《次韻陳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硯》:“金星熒熒眉子綠,婺源琢石如琢玉。寶玩何曾捄枵腹,但愛文君遠山蹙。”
4. 明 長方形抄手端硯(圖10)
長23.2、寬14、高8.5 厘米。端石制, 石質黝黑細膩。長方形抄手硯式,上開一字池。硯背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稱“鴝眼”,巧做成14 柱,錯落有致,星星點點、層層疊疊,乾坤無限,妙趣天成。雖石眼對硯臺發墨并無益處,僅起裝飾作用,但文人墨客以物比人,對其贊嘆不已,清初潘次耕在其《端石硯賦》中評述:“人為至靈,乃生雙眸;石亦有眼,巧出天工?!睂κ鄣南矏垡缬谘员怼?/p>
5. 明末 橢圓形歙硯(圖11)
長20.5、寬13.8、高3.4 厘米。橢圓形, 石色漆黑發亮,硯面平滑瑩潤,未開硯池、硯膛,且光素無紋飾雕刻,僅側邊刻有篆書“玄玉”二字,“玄”即黑色。古人稱美石為玉,此硯被比喻成美玉,可見對其喜愛之情。不加雕琢的硯臺多為了保持石材的天然紋理,供人玩賞品評,但不甚實用。
6. 明 圓形端硯(圖12)
直徑9.3、高2.8厘米。石色紫中泛赤,石質細致嫩滑,撫之手感瑩潤。硯面留平寬緣,緣內鑿環形溝作墨池,中間是凸起的圓形硯堂。硯盒上刻有“田力”二字。古代文人以硯為田,將硯視為安身立命、朝夕相隨的伴侶,正似農家在田地里勞作謀生一樣,文人們通過在硯田上的辛勤耕作得以實現人生愿望,一展宏圖。故有人認為“文人有硯,猶美人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
四、清代硯臺
有清一代,賞硯之風盛行,硯的文化內涵不斷挖掘和提升,可謂硯臺史上最繁華的一代。無論端歙,受時代風氣影響,對工藝精益求精,造型上豐富多樣,雕刻上精細入微,文采上各自風流,裝飾上花樣百出,普遍含有吉祥的內容,大部分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硯的制作達到了繁盛時期,逐漸脫離實用的束縛,成為一種集繪畫、美術、雕刻、詩文于一體的工藝美術品,并涌現出了一批專業的制硯名家,呈現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氣象。但從數量上來看,清代存世的歙硯遠遠少于端硯,這可能與歙硯開采較少有關。
1. 清 長方云紋歙硯(圖13)
長15.2、寬10.5、高2厘米。硯面雕云紋, 規整細密,刀法流暢,充滿節奏感和韻律美,達到了雕飾無痕的境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硯堂與硯池整體作圭形,質地堅實細膩。云紋在玉器、青銅、漆器、金銀器等器物上也廣泛應用,它變化多端,通常還會和其他紋飾一起出現,如云龍紋、云雷紋、云蝠紋等,動感飄逸的線性美感和變幻莫測的多元組合不僅起到裝飾美化作用,同時還代表著如意、祥和、吉祥的寓意。
2. 清 隨形云龍紋端硯(圖14)
長31、寬26.1、高6.3厘米。石色微紫, 硯額處雕飾云龍紋,云朵舒展隨意,充滿藝術感,云中深凹處巧作為硯池。隨形硯,又稱異形硯,它不是簡單地保留自然,拿之即用,而是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以增強藝術氣息和文化內涵,由于它在自然與人工之間互有兼顧,這從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硯雕藝術的發展。背有銘文:“三星在天,見龍在田。君子寶之,志傳萬年”,表達了期待硯臺能夠永世傳用的愿望,讓人不禁聯想起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嘆。
3. 清 乾隆御銘瓦形歙硯(圖15)
長15.2、寬18、高1.8厘米。整體呈瓦形,造型簡單,線條簡練,透出古典質樸的韻味。上部有陰刻銘文“石渠閣覆,以瓦肖其形為硯也,出于琢,非出冶,友筆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乾隆御銘”,下有印章式銘“澂觀”,硯首刻“仿漢石渠閣瓦硯”。石渠閣為漢代皇室藏書之地,也是漢代開展學術活動的主要文化活動場所。閣周圍以磨制石塊筑成渠,故名“石渠閣”,渠中導入水圍繞閣四周,以利防火防盜。以秦磚漢瓦制成的磚瓦硯十分珍貴,清代尚古之風盛行,常模仿其形制,以石材或其它材質制成“瓦形硯”。
4.清 四靈古硯銘圓形端硯(圖16)
直徑18.5、高4厘米。硯面留平寬緣,緣內鑿環形溝作墨池,中間是凸起的圓形硯堂。硯邊飾挺拔的幾何紋,由一條條回旋的直線組成眾多三角形,頗具特色。背有銘文“四靈古硯”,周邊繪四靈圖像,順時針方向分別為龍、麒麟、鳳凰和龜。四靈起源于《禮記·禮運》篇,產生于戰國末期。在漢代,四靈是祥瑞,象征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四靈不僅反映了古人對四靈的崇拜,而且包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基因。漢末魏初,在四靈的基礎上,產生了“天之四靈”概念,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這是人們為了更好地記憶星象,把地上的名稱用到了天上,把“四象”叫做“天之四靈”,簡稱“四靈”,常用于神話和傳說當中,后來在道教也得到廣泛應用?。
5.清 瓶形硯堂長方形歙硯(圖17)
長15.3、寬10、高1.9厘米。石色黑中透青,長方形硯面上雕瓶紋,瓶腹部辟硯堂受墨,瓶口巧作硯池,瓶四周淺浮雕海水紋。瓶口兩側懸掛兩個長耳,如意云紋作飾。頸部、底部均雕有回紋。在我國傳統紋飾中,部分吉祥圖案與宗教有所相通,瓶紋即如此—佛家“八吉祥”中有寶瓶,加之“瓶”又與“歲歲平安”之“平”同音,因此被賦予吉祥、富貴寓意,頻頻出現在玉器、陶瓷、硯臺等器物上,也多見于宮殿、橋梁等古建筑之上。
6.清 瓶形端硯(圖18)
長10.5、寬6.1、高1.5厘米。與上方歙硯上雕飾瓶紋不同,此方硯臺整體作瓶形,造型新穎,雕工精細。石色紫中泛紅,石質潤滑。硯面兩側各雕一獸首作耳。瓶腹部辟硯堂受墨,瓶口深凹處雕作橢圓形硯池。頸部飾二龍戲珠紋,底部飾回紋。
歙硯、端硯的發展風格基本都是沿著從最初的以實用為主,鮮有裝飾,到后期的實用與藝術結合,紋飾與形制更加多樣化,經歷了由簡單到繁復,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歷程。題材內容主要為花鳥、魚蟲、走獸、山水、人物、仿古圖紋等,不一而足,但又各有側重和特色。雕刻上,歙硯以線雕和淺浮雕為主,線條流暢簡潔,平淺方正是歙硯造型的典型樣式。端硯以線雕、淺浮雕、深雕為主,輔以透雕和鏤空等??傮w而言,端硯、歙硯在各朝代的形制、紋飾及雕刻技法上雖略有區別,但有趨同傾向,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縮影。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