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思彤
什么叫故鄉?祖祖輩輩埋葬在這里,所以叫故鄉。
在文學的世界里,有太多太多關于故鄉的描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是一份思念,“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那是一分親近。當有一天我們走得很遠,走得很久,會發現故鄉就像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個或者若干個故鄉。地域的故鄉,安放我們的身體,精神的故鄉,安放我們的靈魂。
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我們年老時想要回,卻又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清明的那炷香,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口音。故鄉是屈原的秭歸,那里是楚國宗祖,“洞庭波兮木葉下”,故鄉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虛幻又現實,欲說還休。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溫暖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回憶,令人向往……
當汪曾祺在現實中迷失了自己,他向故鄉高郵尋求幫助。從青年到暮年,他屢屢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在殘酷冷峻的社會中找不到歸屬與認同,于是他在回憶與懷舊中書寫故鄉,以相思排解苦楚,慰藉內心,回歸那個淳樸溫情的故園。當席慕蓉站在海峽對岸時,她仍與生命的原鄉——內蒙古相連。盡管她不曾在蒙古高原生活過,這片雄厚的土地卻早已成為她血液中的基因。回到老家的第一天,她看到馳騁草原的牧民,真正理解了父親的鄉愁,也真正形成了自己的鄉愁,將中華記憶繼續傳承下去。當木心遠離烏鎮,孤身求學時,文學變成了他的寄托,在給學生講課的過程中,數千年的文學史,成了他心靈的港灣,異國的風景雖精彩紛呈,卻抵不過故鄉的一階青苔。木心選擇回到祖國,開往烏鎮的車上,滿滿當當都是烏鎮人,木心發現他全部聽得懂,五十多年過去了,鄉音一點沒忘。俗話說,落葉歸根,其實歸的不僅是那片土地,更是那段在腦海中永遠珍貴的回憶。
故鄉是中國人心中不變的坐標,那里有最為在乎的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最惦記的味道,“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哪怕月亮都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故鄉牽引著“畫圖恰似歸家夢,千里河山寸許長”的離愁,縱使遠行,也總是“恰似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份思鄉情讓我們永遠記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小霍丁卡特曾言:“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故鄉的根讓我們找到了“我是誰”的認同感,源源不斷地為我們輸送蓬勃的生命力量,于是我們插上民族精神的翅膀,勇敢地向遠方飛翔。
(指導教師 韓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