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心
摘 要:在當今文旅融合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在發展中利用好博物館的優秀資源、保護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好中國優秀文化,已成為博物館從業者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要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發展落到實處,就要盤活各類文物資源,深挖地域文化特色,使其成為當地旅游的金字招牌。
關鍵詞:文旅融合;公眾參與;博物館發展
自2018年開始,經過我國行政機構的調整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門合二為一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也已成為當今的熱點。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又是社會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博物館作為文化和旅游的中間樞紐,如何順應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大形式,在發展中利用好博物館的優秀資源,保護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好中國優秀文化,已成為博物館從業者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博物館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發揮出優異的作用,更需要在其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
1 新時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態勢
發展旅游最重要的資源無非兩大類:一類是自然資源,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壯麗河山、優美風景;一類是人文資源,主要包括幾千年中華文明留下的文化遺產遺跡、歷史文化傳統、各民族各地方的風土人情,還有能夠記錄新中國一路走來珍貴的革命遺址。
由此看來,文化資源本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資源,人文色彩越濃厚,旅游資源就越有魅力。從目前的社會旅游的發展態勢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往單純以觀光為主的旅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旅游愿望了。這就需要以博物館為載體,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中,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產品。《博物館條例》中規定“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組織”。博物館的公益性和宗旨決定了它是一個極具開放性、包容性的共享社會機構,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屬性被強化、公共教育職能被深掘,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與公眾分享的范圍不再僅限于博物館藏品、展覽等文化資源的開放共享,還延伸至社會教育、文化產品等文化服務的開放共享。
我國博物館的種類繁多,除了像各省省館這類綜合類博物館以外,還有很多屬于“遺址類”或“紀念館”。這種類型的博物館,本身就帶有當地的地方文化特色,完全可以稱之為當地的“文化坐標”,也經常被去往當地旅游的游客列為必去的目的地。各省省級、市級博物館更是收藏了見證本地區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珍貴文化遺產,讓進入博物館參觀的觀眾能夠知道該地區的歷史沿革,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1.1 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博物館體系日益完善
截至2020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到5788家,是1949年的260多倍,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的14倍,目前仍以每年2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在內的一批新館、大館相繼建成開放,國家一級博物館為博物館領域發展的龍頭,二、三級博物館為主體,類別多樣化、主體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初步形成。與此對應,博物館種類也更加豐富,遺址類、專題類等博物館也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博物館的各項法規也日臻完善。例如《文物保護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科學技術普及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博物館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頒布,為規范博物館的管理運行提供了法律依據,中國博物館事業從此走上更加規范的法制化道路。
衡量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是否有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高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個目標上,博物館建設和旅游事業的目標是一致的。
1.2 博物館功能逐步健全、免費開放不斷深化
目前我國博物館的收藏范圍逐漸拓展,規模持續增大。2019年底,全國博物館館藏文物總數達到4223.98萬件(套),藏品門類從古代藝術品拓展到當代藝術品,再到民俗文物、工業遺產及非物質遺產。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逐步增加,藏品的詮釋度和應用率不斷提升,現象級的展覽層出不窮。“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等展覽,現場觀眾如潮,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也就是說,在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的同時,博物館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能和作用發揮得更加優秀。此外,國家制定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鼓勵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在增強博物館自身造血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時間和空間。
自2008年以來,國家積極推動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也受到了全社會的熱烈歡迎。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參觀觀眾的數量直線增長,有些地區博物館的觀眾增量甚至達到之前的數倍。同時也帶來了節假日博物館游客過載、觀眾參觀體驗感下降等問題,這也是博物館在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博物館發展的新措施與公眾參與
當今的博物館已不僅僅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還日益成為服務育人、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文化服務和教育機構。目前博物館面臨著觀眾群體日益擴大、社會影響日趨增強的現狀。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是必須應對的挑戰。
博物館在融媒體時代應進一步開展網絡新媒體互動,在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的風潮下,博物館也應與時俱進,增強其與互聯網、融媒體的聯動,以突破自身瓶頸,用多種方式吸引游客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目前博物館已經與互聯網、融媒體有了一些合作,比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利用并發掘全民關注的熱點,緊跟風潮,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全線推廣卡通視頻,宣傳金沙遺址博物館,在全民關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重熱度。《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以博物館為主題的節目,深受公眾喜愛。湖北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還開發了掌上智慧博物館App。同時,網絡預約參觀已成為公眾購票的首要選擇。通過網絡預約,博物館也更好地掌握了游客的數量、年齡分區等大數據,為后續分析數據提供了便利。
研學游的興起和發展,是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體現,博物館是國民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陣地。博物館教育活動與學校的學制式教育不同,更多地突出觀眾親手觸摸、親身參與和互動體驗,具有教育載體實物化、教育對象廣泛化、教育內容多樣、教育手段豐富、教育過程生動直觀、教育成果易于接受等特點。因此,在陳列展覽之外,通過開設形式多樣的研學游,可以讓科學文化藝術知識更好傳播,使觀眾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并接受審美情趣的熏陶,將有助于博物館服務宗旨的更好實現。例如六朝博物館結合常設展覽“六朝歷史文明展”開設教育配套課程“春田花花故事會”之《青瓷里的神奇動物》,該活動適合4~7歲兒童參與;江寧織造博物館配合“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開展的“蠶寶寶日記”“蠶繭上的奇思妙想”“媽媽帶我學織布”等精品課程,幫助小觀眾更好地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民族織錦文化,潛移默化地體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相較于傳統的學校課堂,研學課程對于學生們來說更具吸引力,通過研學可以接觸大自然、參觀博物館、了解世界不同流域的動植物,實踐性與趣味性并存,在“游玩”中學習更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性。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通過擴大陳列展覽的社會影響力,可以推動博物館展覽的品牌宣傳和推廣,促進博物館與所在城市普通民眾、媒體機構、企事業單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助于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對博物館自身發展的支持,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更大范圍地傳播博物館文化,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作用。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手打造的“文化中國”長廊,“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等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精品展覽走出館舍,在機場航站樓與旅客相見,通過文物、圖片、視頻等方式,打造無邊界博物館。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是針對本館珍藏文物開發設計的衍生文化產品,是對博物館藏品的再詮釋,具有主題突出、目標受眾集中、針對性強、營銷傳播快等特點。因此,文創產品在吸引觀眾參觀、傳播展覽信息、實現展覽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顯著而獨特的作用。
經過長期的實踐,我國博物館的隨展文創產品不僅有展覽出版物、生活系列用品等常見品類,還出現了深受年輕觀眾歡迎的時尚單品、食品等新品類。例如,上海博物館為“幽蘭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專門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多為充滿生活氣息的臺燈、文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故宮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博物館通過跨界合作,推出彩妝產品。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花舞大唐”“唐妞系列”兩大文化IP,其IP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將持續深化,產品矩陣逐漸豐富,越來越被熱愛文化、向往大唐的人們所熟知。另一方面,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中,明確規定了像博物館這種公益類事業單位“不得從事經營活動”。因此,許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和銷售只能依托于相關的設計公司全權負責,同時還要與當地財政、紀檢等部門進行協調,在當前情況下,許多博物館對開發文創產品的熱情很高,但行動力卻受到阻礙。
3 在文旅融合中將博物館發展落到實處
作為典型的綜合性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是天然相通的,關聯度、融合度越來越高。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旅游組織測算,全球近40%的旅游業是由文化驅動的。2019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國內旅游人次約8億,其中約66.4%的游客參觀過博物館,足以看出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博物館發展的內在要求,順應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找準最佳切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協同共進,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努力開創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旅游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的新局面,在人們享受高品質文化、高質量旅游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實現精神文化需求的極大滿足,使美好生活指數全面提升。為了使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的發展落到實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行的具體舉措: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社會主要矛盾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出人民需要已經從之前基本的“有沒有”“缺不缺”向求品質的“好不好”“精不精”轉變,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轉變,可以說美好的生活需求更強、要求更高。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下的博物館發展,必須緊扣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的主題,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二,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導向。推動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的發展,它并不是與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充分發揮博物館和旅游業各自的優勢,促成化學反應,形成發展動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們應以文化和旅游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加大資源整合的利用力度,優化環境,增強創新,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堅持執行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博物館的發展與建設是其中的重要舉措。推動文旅融合下博物館的發展,既要用好文化渠道,也要用好旅游途徑,更要以文化和旅游的合力全方位、多領域地推進文化和旅游國際的交流合作,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世界價值,塑造負責任、現代化的大國形象,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民意基礎。
第四,堅持特色化發展的基本原則。推動文旅融合下博物館的發展既是時代大課題,又是發展新任務,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既看到博物館和旅游能夠融合的一面,又看到它們各自相對獨立的一面。堅持博物館旅游發展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區的特點,依靠當地的文化特色,不能照搬照抄,要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做到穩扎穩打。
4 結語
我們在發展博物館的過程中,要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盤活并用好各類文物資源,推動有條件的文博場館改建、擴建,提高展陳水平,推動更多的文物資源納入旅游線路,融入景區景點。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更多的特色文化內容注入博物館,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使博物館成為當地旅游的金字招牌。
參考文獻
[1]謝正芬.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博物館的發展定位與方向[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0):126-128.
[2]趙迎芳.論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旅游創新發展[J].東岳論叢,2021,42(5):14-22.
[3]趙旭.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公眾服務理念及方法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8):163-165.
[4]辛玥.博物館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21(8):42-44.
[5]李滌非.淺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教育工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6):133-135.
[6]張曉云.文旅融合語境下的博物館旅游探析[N].中國文物報,2021-03-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