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摘 要: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是博物館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重中之重。我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國各級博物館中,陶瓷文物都是重要的展陳類別,也是最具特色的展陳資源之一。陶瓷文物有其自身特點,保護和管理也要遵循科學規律,作者結合多年工作實際,對陶瓷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陶瓷文物的特點、修復和保養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工作實踐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陶瓷器;保管;探究
加強文物保護和傳承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我國原始瓷器早在3000年前就已產生,至唐宋時期,陶瓷產業已經十分興盛,逐步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哥窯、汝窯、鈞窯、官窯和定窯等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花瓷也遠近聞名,成為我國陶瓷行業的典范。精美絕倫的陶瓷是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同為一詞,也充分說明陶瓷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博物館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承擔著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職責和功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藏品的展陳和保管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關系到博物館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陶瓷是文物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日常的修復和保管工作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規程,才能實現對陶瓷藏品的有效保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陶瓷器自身特點和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生產和制作陶器。比如,西安半坡和山東龍山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了眾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從商周時期到漢代以后,我國陶瓷制作工藝技術不斷提升,在陶瓷的燒制溫度、釉料的選擇等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逐步走向成熟。
陶器由黏土燒制而成,主要由石英、長石和硅、鋁、鐵、鈣、鉀等金屬礦物質成分組成。由于陶瓷成分和元素不同,加上對燒制溫度的不同控制,燒制出來的陶瓷器在顏色、質地上也千差萬別,豐富多彩。在溫度的控制上,陶器的燒制溫度一般控制在900攝氏度左右。陶器的質地密度較低,因此容易破碎受損。隨著古代社會生產力的提升,陶器的制作工藝也越來越講究,比如有些陶器上有朱砂、赭石等礦物顏料的彩繪。瓷器相對陶器溫度控制要高一些,溫度控制在1300攝氏度左右,燒制后其表面形成玻璃質,相對陶器而言,瓷器的胎體更加穩定,介電性和化學穩定性更強。瓷器質地相對較硬,吸水性差,受到外力的碰撞也容易破碎。因此,很多出土的陶瓷器由于長期埋藏在地下,受土層的壓力和環境的侵蝕,出土時已經發生破損,部分文物藏品由于日常管理和保護不善也會發生破損。作為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承擔著陶瓷器藏品管理和保護的重要職責,對出土的陶瓷器要及時進行科學的修復,對日常的陶瓷器藏品要加強科學化管理和保護,才能實現對陶瓷器藏品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這是博物館管理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
2 陶瓷器的傳統修復技術工藝
伴隨著中國陶瓷器文化的發展,陶瓷器的修復技術也成為一門專業技藝,越來越受到行業的重視。陶瓷器的修復需要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修復專業人員,按照陶瓷器文物藏品的質地、性能、特點和破損程度,采取科學的方法和工藝,恢復陶瓷器文物的歷史風采和原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博系統對古陶瓷文物的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對一大批珍貴的陶瓷藝術精品進行了搶救性的修復和保護,比如上海博物館精心修復了唐代長沙窯褐釉瓷拍鼓、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宋代青白釉洗等10件唐宋精美的陶瓷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陶瓷文物精品在出土時已經受到嚴重的損壞,經過上海博物館專業修復人員的努力,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終于還原了歷史風采,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又如景德鎮陶瓷考古人員成功修復了100余件明代精美的青花瓷枕,這些青花瓷枕出土于建筑工地,出土時沒有一件完整的瓷枕,碎片數量多,修復難度大。經過景德鎮考古人員和修復技師6年多的精心修復,100多件瓷枕才得以重現昔日的“面貌”,也填補了我國官窯史研究的空白。
陶瓷文物的修復要遵循科學的操作規程和原則,按照其歷史原貌,盡可能做到修舊如舊、原汁原味,防止出現修舊如新的現象。一般來說,古陶瓷的修復工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主要為清洗、補缺、打磨、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工序,陶瓷器修復工作需要專業人員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采取科學嚴謹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理念、較好的審美認知,不斷積累經驗,體現了大國工匠精神。在修復工作開始階段,修復人員要首先根據陶瓷器物的保存狀況進行建檔工作,分析陶瓷器的自身特點,確定修復的技術方案,在選擇修復材料時,盡量選擇對陶瓷器文物影響小的材料,防止改變文物的性狀。在古陶瓷藏品的釉色修復方面,要求技術人員把握藏品的色彩質感,經過對修補材料的化學成分分析和實驗,達到對陶瓷紋飾和色彩的高質量修復效果。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陶瓷器文物的修復中,也越來越多地借助現代科技設備,比如在修復前進行X射線掃描,準確掌握藏品的保存狀況和質地,還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對殘缺不全的藏品部分進行科學的修補,使藏品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
我國民間的古陶瓷修復技藝有很多獨特的方法,比如先在瓷器碎片上鉆孔,然后使用金屬鋦釘,將陶瓷碎片通過鉚釘連接起來,這種修復技術也有弊端,雖然可以恢復其基本面貌,但是由于修復工藝相對粗糙,如果操作不當,容易造成陶瓷器物的二次損害,修復后的藏品審美感較差。還有的用釉料對陶瓷碎片進行拼接,然后進行重新燒制,這種方法容易破壞文物整體的風格和紋飾,一般為民間采用。因此,要想使陶瓷文物藏品修復達到最佳的效果,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在總結前人和民間修復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和創新,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對博物館藏品的最佳修復效果,才能最大化地展現陶瓷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3 博物館陶瓷文物藏品的保管技術規范
藏品管理主要是指為實現博物館的工作目標和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對博物館藏品信息進行整理、儲存、提取、統計和研究。在博物館日常的藏品管理和保護工作中,為更加科學、規范和有效地做好陶瓷藏品的保管工作,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對陶瓷類藏品進行科學的排序和歸類。為使文物庫房日常保管工作有條不紊、脈絡清晰,方便研究人員提取和布展陳列,依據科學的分類方法,一般對陶瓷藏品按照其質地、年代、地域、器形進行分類。在排序過程中,對同類型的文物可以集中歸類,然后按照文物的年代進行排序;如果是同一時期的文物,可以按照器形進行分類。
二是陶瓷文物展柜的設置也要科學,從文物安全考慮,要方便文物藏品的擺放和提取。文物庫房保存陶瓷藏品時要制作牢固安全的擺架,對形制和體量較大的陶瓷器要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做展柜,對體量較小的文物可以放置到儲物盒中。平時要注意防震和防碰撞,鑒賞藏品要注意戴好手套,防止汗液對文物藏品產生腐蝕,不要互相傳遞和搬運文物,防止文物意外損毀。
三是注意日常清理陶瓷文物表面的灰塵,清理保潔的過程中要輕拿輕放、謹慎細致,防止人為磕碰導致文物損壞。清理灰塵和污漬時可以用蒸餾水清洗,冬季時要控制好水溫,防止溫差大對陶瓷器產生不良影響。如果陶瓷器表面有裂隙,要防止水的進入和釉彩的脫落。
4 國內先進博物館的藏品信息管理創新經驗
進入新世紀,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信息技術為博物館事業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加強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必然趨勢,也是新時代推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與繁榮的必經之路。國內諸多博物館在藏品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比如武漢革命博物館大力推進館藏文物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初步構建起博物館藏品資源數字平臺,形成了從文物藏品信息素材采集到加工、管理的綜合管理服務系統,較好地發揮了博物館在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和展覽欣賞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和價值。又如中國南海博物館近期推出的5G創新應用,采用了全景直播、感知安防、文物修復、游記助手等具體應用模塊,該館通過5G技術與相關信息技術的融合,讓智慧科技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眾,有效提升了博物館建設與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5 加強陶瓷文物藏品日常管理和保護的思考
實現文物藏品的科學管理是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關鍵,也是博物館各項業務順利開展的可靠保障。博物館要切實加強日常的藏品管理工作,努力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和合理化的工作格局,才能確保文物藏品被高質量和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物藏品的文化歷史價值和社會教育價值。
一是科學制訂陶瓷器管理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結合博物館工作和藏品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因陳列、展示、復制、研究、照相等需要提取時,應根據文物藏品的級別和狀況嚴格履行報批手續,辦理出庫登記等相關手續。加強庫房管理人員的24小時值班制度,指定專人管理,保證藏品存放的安全有序。此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涉及博物館內部各個部門的協同配合,因此,要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確保藏品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順暢和無縫銜接。
二是提升文物藏品庫房和展陳設備的科技含量。藏品的文物庫房和展陳設備技術水平的提升,需要充足的經費支持,目前,很多基層博物館的資金投入不足,文物存放環境和設施相對陳舊,影響了文物保存環境的安全。除了硬件設施以外,還要加強對軟件環境的管理,比如加強安全檢查和記錄,包括溫度、濕度、防火、防蟲、防霉等預防和技術處理,確保藏品庫房和展陳大廳有關設備的安全、實用、暢通。發現不安全因素或隱患時要及時報告單位領導。切實提升藏品管理中的登記、編目、檢索、匯總、分析等環節的效率和準確性,降低傳統粗放式管理模式造成的誤差率。
三是完善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統。傳統的藏品管理方式有很多問題和不足,例如工作人員對藏品管理往往通過紙質卡片、賬簿等人工登記的方式進行操作,記錄藏品的信息和動態管理,這樣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出現效率低下、出錯率高等弊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博物館藏品科學管理提供了有利契機,博物館運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可以高效率地開展藏品的入庫、鑒定、登記、編碼、統計、分析等信息處理,克服人工管理的粗放式問題。文物管理人員還可以利用手機終端、掃碼設備實現智能化操作,利用數字化采集設備,對陶瓷文物藏品的圖像和視頻進行采集和處理,便于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通過新媒體技術,可以實現博物館藏品資源的信息共享,方便社會公眾和博物館行業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有效提升了藏品管理的規范性和高效性。因此,信息化管理建設是博物館藏品管理的重要方向,應打造博物館藏品管理大數據庫,實現文物藏品管理從紙質到信息化的轉變。
四是加強藏品管理專業人才培訓工作。據有關媒體報道,目前我國各級博物館破損的陶瓷文物不計其數,但是從事陶瓷文物修復的專業技術人員卻不足兩千人,國內外知名的修復專家更是屈指可數,因此,加大對陶瓷器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加強藏品修復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需要制訂科學的人才發展規劃,積極引進高校文物藏品管理專業的高層次人才,優化人才引進和發展環境,為專業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待遇和職稱評聘支持政策。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在崗培訓,邀請知名陶瓷修復和鑒定專家進行系統授課與教學,對陶瓷藏品的修復、清潔、加固、保養等方面進行現場指導,傳授藏品修復和管理相關的電子科技設備和儀器的操作方法,為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6 結語
陶瓷藏品是博物館文物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器的修復和日常維護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藏品管理人員要結合陶瓷藏品的自身特點,科學制訂管理制度,加強對陶瓷藏品的有效保護,充分發揮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向社會公眾展示陶瓷文化的魅力,推動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孟玲.淺談中小博物館如何開展文物藏品科學保護工作[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4(00):232-236.
[2]劉瑋林.現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涵[J].上海工藝美術,1999(3):16-17.
[3]韓芳.試論博物館文物藏品檔案的標準化[J].北方文物,2006(4):102-104.
[4]肖靜.試論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學保護與保養[J].華章,2011(3):341.